涌现“创熟”优秀案例 桂城有何秘诀?
桂城“创熟”十余年来不断创新探索,为推动基层治理提供优秀范本

■巷长合力清理乱堆放的杂物。
(资料图片)
在3月14日召开的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示范工程推进会上,桂城有6个社区获评区“创熟”示范社区,6个社区获评区“创熟”优秀案例。其中,大圩社区作为全区“创熟”优秀案例代表,上台分享“创熟”经验。
大圩社区的实践是桂城长达十余年来推行“创熟”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桂城提出创建“熟人社区”以来,硕果累累,多个项目被评为全区“创熟”优秀案例。
畅通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渠道
大圩社区总人口18100人,其中非户籍人口约9600人。以华福御水岸小区为例,住户多为新市民,其中80%为广佛候鸟家庭,居民需求呈现多样性,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较弱。
为此,大圩社区党委以御水岸小区为试点,构建社区事务协商平台,强化社区对接一线民意诉求的能力,盘活社会资源,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2022年上半年,议事团队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已自主运作,以居民议事厅为平台共收集21个小区有效议题,目前已解决道路维修、清理卫生死角、垃圾房改造、电动车充电桩安装等16个议题。此外,开展协商议事会议14次,协商解决党政关心、群众关切的问题42件,对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会上,大圩社区党委书记黄润生作了经验分享。“大圩社区居民议事厅项目立足本社区实情、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多方联动,以创熟为抓手,打造协商共治的平台,聚焦焦点议题、民主协商发声、推动社区发展。”黄润生表示,不仅要“议”,还要深耕细作求实效,将议好的事项切换到可操作层面,达到真议事、议成事、办好事、办实事的效果,将议事会的价值凸显出来,形成可持续推广品牌。目前,映月新城正在加速建设,将深化议事协商品牌,将成功经验在新楼盘小区推广、创新。
楼长聚力推动小区善治
2011年,桂城街道提出创建“熟人社区”,增进邻里间感情,助力基层治理。在桂城“创熟”经验中,创新社会治理不是简单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是要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中,要在一个个社区、一栋栋楼宇、一类类群体中,织密基层党组织网络。
例如,针对金色家园小区治理问题,怡海社区党委高度重视,并将金色家园街坊志愿互助会特色建设项目推进纳入“书记工程”项目,组建“创建熟人社区”工作组,每周开展班子会聚焦问题进行研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开设美丽社区改造特色计划,动员金色家园的支部党员、在职党员、退休老党员参与小区治理,组建万科金色家园首批红色志愿力量加入街坊志愿互助会,发掘培育了一批党员先锋为代表的小区议事骨干,打造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金色家园街坊会——物业公司——各线特色志愿服务队”五级治理体系,让党员充当组织与群众的连心桥,推动小区同心共治。
推动社区治理,楼长制也成为重要基石。楼长不仅是社区行政工作的好帮手,更是推动小区善治的中坚力量。桂城中汇社区南丰村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有着20多年楼龄的楼梯楼,无物业管理,楼道常年堆积垃圾,居民也缺少沟通平台,时常因卫生、排水问题发生争吵。2017年,桂城街道在该小区铺开“创熟”工作,并组织建立楼长队伍。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创熟”成果的积累和沉淀,以小区街坊志愿互助会为依托,该小区于2021年顺利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整体改善和提升硬件设施,更好地巩固小区“创熟”成果,被评为全区“创熟”优秀案例。
在海逸社区,海逸城市花园也以“楼长制”为基础,于2016年组建了桂城第一支居民义务消防巡查志愿服务队伍,恒常开展楼道消防安全巡查、消防安全宣传便民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志愿服务,运用居民的力量,将消防安全隐患提前排查化解。闲暇时,巡查队队员还发挥自身特长,组建海逸街坊小剧团,自编自导自演消防小品,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讲好海逸“创熟”故事。
不断擦亮“创熟”品牌
目前,桂城已在149个生活小区推行“楼长制”,培育了一支共有2142名楼长的服务队伍,建立超1400个楼道微信群,及时联系居民了解需求,回应关切,赢得居民点赞。
从2019年开始,桂城将楼长制形式向乡村社区延伸,在楼长制基础上,推出巷长制。江滨社区大道东片区组建了桂城首支巷长队伍,巷长们主动联系群众,开展卫生巡查、治安巡逻、街灯巡逻等,记录各种问题后,在巷长会议上协商讨论,共商解决方法。该队伍现有巷长27人,服务覆盖1088户居民,惠及群众约2500人,已向部分农村社区推广,让治理经验向农村社区延伸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桂城还重点探索商铺自主管理方式,将“楼长制”的工作经验推广到制衣厂集中的桂雅社区,将楼长自治模式推广至工厂,提出并落实推进“街长制”。这些创新探索均获得南海区充分肯定,“巷长制”“街长制”项目均被评为全区“创熟”优秀案例。
接下来,桂城党群服务中心将继续打造社区议事平台,充实创熟“智库”;开展创熟交流会、打造首批不少于200人的专业化创熟调解员队伍、深化“城市论坛”议事机制,立足居民需求,搭建多方沟通新平台,利用全域创熟工作室持续释放动能,不断擦亮桂城“创熟”品牌。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通讯员廖志春王小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