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3月06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一图读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 从三个报告看2023民生新改善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4日在京开幕
    •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 激扬奋进力量 创造新的伟业

    第A02版:要闻

    • 一图读懂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A03版:要闻

    • 在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 激扬奋进力量 创造新的伟业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4日在京开幕

    第A04版:要闻

    • 从三个报告看 2023民生新改善
    • 十四届全国人大设10个专门委员会
    • 怎样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 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第A05版:要闻

    • 全力拼经济 奋力夺取首季“开门红”
    • 南海区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
    • 南海一人一社区上榜
    • 乘游船赏花海体验特色文旅项目
    • 108篇获奖作品弘扬宪法精神

    第A06版:深读

    • 引来凤凰常栖

    第A07版:文化

    • 诗意七星 一眼千年

    第A08版:要闻

    • “南海智造”助油气钻井技术实现里程碑跨越
    • 佛山 50公里徒步今日正式报名
    • 千余名党员开展志愿服务
    • 嘉奖超800名“活雷锋”
    • 广东国锤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告
    • 珠江时报社 2022年度核验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 补办不动产权证公告
  • 数字报首页

A06:深读

引来凤凰常栖

南海这棵“梧桐树”魅力何在?

2023年03月06日

    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种植梦之屋》 珠江时报记者/钟梓泓摄

    ■九江超级龙舟联赛,龙舟队员奋力划桨。

    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摄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式,学生们带来醒狮操表演。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日前,大地艺术节以图片展的形式走进广佛地铁南桂路站。

    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看南海文化IP走进凤凰卫视

    2022年12月24日,凤凰卫视《世界因你而美丽》栏目播出《古村“文艺复兴”》,聚焦南海大地艺术节。

    随后,凤凰卫视《发现大湾区》及《文化大观园》栏目又连续播出《大地艺术节:最初的湾区》《艺术在樵山》《醒狮少年》《南海有个康有为》等节目,全方位聚焦南海这片土地最深沉最活力的文化,5辑共计时长近140分钟。

    有凤来仪,非梧不栖!凤凰卫视自发关注南海,3个月内连续播出5辑节目,专门聚焦南海历史、文化、艺术,可谓“凤凰”常栖。

    南海这棵“梧桐树”到底魅力何在呢?

    底蕴之深 “最初的湾区”唤醒沉睡文化

    地处岭南深处的南海自古人杰地灵,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来以“敢饮头啖汤”闻名遐迩。近年来,旨在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新时代南海人,也秉承着“敢为人先”的南海精神,持续创新方式方法,传承鲜活的岭南人文资源。

    “走进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感受岭南古郡的艺术魅力。这里有如梦如幻、超现实的景象,有怀旧、有情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艺术在樵山》的开栏语,片子通过实地走访,与艺术家、游客、参与者的对话,讲述一场在南海大地上的艺术盛宴。

    南海大地艺术节为何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

    “提到大湾区就会想起经济,但来到南海,我们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惊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回头看看文化。”片中,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人孙倩说,西樵山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加上地理范畴的考虑,“最初的湾区”应运而生。

    佛山南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自隋朝置县起,南海就一直处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从南海的地理地缘、历史文明、思想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可以看到南海之于岭南地区、广府文化、珠江三角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些概念范畴下的地位与价值,这些无不与“最初的湾区”不谋而合。

    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成为了艺术家们进行在地创作的肥沃土壤和灵感源泉。

    太平墟是大地艺术节八个分区之一,作为曾经连接粤东与粤西的重要水路码头,原本商旅云集、繁华兴盛。时过境迁,20世纪90年代,太平墟的繁荣戛然而止。

    如今,西江边的太平墟,艺术家修缮沿江旧民房、老旧市场等,形成独特的艺术景观,不仅盘活了古墟仅剩的几家商铺生意,“字神的游戏-招牌计划”系列作品给整条街注入了新的文化生气。

    南海让人着迷的文化魅力不止于此。片中还提到,创作团队通过调研西樵景点、古村落,了解西樵桑园围、理学文化、醒狮、龙舟、武术、古墟等,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本土文化和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也成为南海大地艺术节“出圈”的所在。

    比如,罗冰梅的作品《共聚之桌》置于宗祠前,唤醒现代人对“家”的思考;郭达麟的作品《虫洞》将西樵的桑蚕文化与虚拟体验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条时间隧道,深受游客喜爱。

    城市因为有千姿百态的历史文化,才有过去与未来的精彩对话。如今的南海就像一个宝藏,蕴涵的文化底蕴超乎想象。通过艺术的重载更新,南海文化才能持续“出圈”,吸引越来越多高端媒体的自发关注,将南海文化之魂传播得更深、更远,被全世界更多人知晓与喜爱。

    传承之新  在地艺术重塑文化打造城市IP

    《醒狮少年》片中,我们看到由西樵民乐小学学生演绎的“醒狮操”,将醒狮、舞蹈、武术、音乐等融会贯通,展现了南海人团结一致、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当地青少年传承南海传统文化的自醒与自觉。当然,这也是南海大地艺术节上最具活力的艺术作品。

    同时,大地艺术节自创立之初,就肩负着“用艺术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艺术家们因地制宜,改善利用老旧建筑空间,拓展村民文化生活空间,也引导更多游客走进村落,带动村里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如今,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南海得到很好的实践。

    古村如何在当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传统村落与现代艺术碰撞,艺术家给出自己的答案。

    从初入西樵儒溪村,村民对其好奇、观察;到共度一段时日,村民对他了解、信任,再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生产、生活场景被他凿刻在墙体之上,村民为“上墙”而高兴。

    艺术家向阳则以“谈恋爱”比喻自己与村民的关系。在凤凰卫视推出的一档深度人物纪录片栏目《世界因你而美丽》中,讲述了向阳驻地60余天的创作故事。

    来到儒溪村,向阳很快融入村民的生活,每天在村里遛狗、围观粤剧社排练、参与村民的捕鱼活动。“这就是我追求的状态。”向阳走过祠堂、古村、山林、鱼塘,记录下近千个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场景。而这些场景都在其作品《进化中的尘埃》中得以呈现,他把老房子的墙体作为记忆载体,记录着属于南海的历史和故事。

    “艺术品作为一个坐标,可以把更多人带到村里。”向阳介绍,原本废弃的老屋经过艺术的重塑,焕变成一个美术馆,描绘着属于当地的历史故事。把村落传统的东西和村民生活的经历保留下来,让其成为当地人文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地艺术节对于乡村建设的价值所在。

    在南海创作近2个月,也让向阳爱上了南海这片土地。在艺术节的驱动下,向阳的工作室落户南海,相信很快将会以他为中心汇聚一批艺术家前来安营扎寨,共同助力南海打造高质量文化阵地。

    本次大地艺术节,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与地区134组的艺术家来到南海开展创作,不但为南海留下了一批流芳百世的作品,更承担起“成风化人”的作用,“大地艺术节真正的主角,是我们的村民。”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梁惠颜说。

    《艺术在樵山》也对此进行了关注。位于平沙岛的“海边餐厅”,是一家正在营业的餐厅,也是艺术家刘庆元与餐厅主人合作的作品。

    餐厅老板阿敏是该艺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平沙岛本地为数不多的,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大地艺术节进行期间,是她最忙碌的日子,不仅要维持餐厅的日常经营,还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与布展,面对游客又成了志愿者。在这过程中,她认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和游客,更加认可自己回到乡村的选择。

    “这次艺术节的志愿者全部都是村民,他们不专业,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孙倩表示,艺术节带动了村民主动讲好自己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了村民艺术美学素养,村民变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只有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才能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唤醒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大地艺术节不仅打造了超级城市文化IP,提升了南海城市影响力;还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了乡村的基层治理、文化振兴,探索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传播之广 高端媒体向世界传递南海人文之美

    作为致力为全球华人提供高质量华语资讯和高端文化内容的媒体,凤凰卫视在3个月内通过《古村“文艺复兴”》《大地艺术节:最初的湾区》《艺术在樵山》《醒狮少年》《南海有个康有为》等专辑,持续聚焦南海文化,探寻南海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溯源。

    除此之外,今年春节以来,新华社、央视、凤凰卫视等高端媒体频频报道南海醒狮民俗活动,关注南海醒狮文化的发展经验,让南海醒狮文化再度传遍全世界。

    2月20日,《中国文化报》大篇幅报道南海以文为魂、塑城、兴产、化人,探索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南海样本”。

    纵观这些报道,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到与现代艺术融合“出圈”,再到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媒体由点到面多角度呈现了南海以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图景。

    高端媒体为何持续关注南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下,各城市都把文化作为凝聚民心的强大力量,以文化为载体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南海也深谙此理,通过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更好地激活创新动能,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17日,南海高规格召开文化发展大会,发布文化建设重磅文件《南海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启动“水上南海”发展计划,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集中签约一批文旅项目。

    南海将通过“塑形”“通脉”“强肌”“醒神”“铸魂”等系列“组合拳”,把这座千年古城打造成为“最岭南”的人文之城、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除了有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创新性实践以外,南海还通过重塑以醒狮、龙舟、桑园围为代表的城市文化IP,带动基层2800多个狮团和3000多个龙舟队开辟出属于本土的群众文化品牌。

    今年2月,“南海狮团诞”在西樵举行,活动集巡游、祈福、春闱于一体,将南狮、武术、舞蹈、民乐完美融合,展示出南海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2月21日,贯穿全年的2023年南海区超级龙舟联赛在九江开锣,各镇街共18支龙舟队伍竞渡竞技,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80万人次,其乐融融。

    “在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南海产生,所以出现一个康有为,南海有着这样的一个土壤。”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温春来说。《南海有个康有为》片中,讲述南海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孕育出康有为、陈启沅等名人的故事。

    南海人杰,西樵山地灵,名人典故垒成了山。曾经的人文风骨与生俱来的闯劲,都是大湾区今日繁荣的基因和密码。曾经的开眼看世界,也奠定了大湾区的开放精神,今天它依然以新的面貌惊艳着世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这种敢于革新、破局的独特精神在南海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创新。除了培养自己的人才,也吸引大量人才来南海扎根,陈光、仝小林等院士纷纷来到南海设立“院士工作室”,为南海高质量发展科创赋能。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城市厚积薄发、恒行致远的无穷力量。当下,南海正以创新的形式,谱写新时代文化发展新篇章,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让千年古郡持续绽放新魅力。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文/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蓝志中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