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狮队 处处闻鼓声
南海醒狮民俗活动传承数百年,在创新中焕发新光彩


■里水举办新春狮会,群狮献瑞,引来群众围观。

■千灯湖中央活力区国潮醒狮表演夺人眼球。

■“狮头”舞进校园,让西樵镇中心小学学生十分开心。

开栏语
2月19日,“南海狮团诞”如期举行,再次开启了一场以醒狮唱主角的新春文化盛宴。2月5日,新华社以《体育地理|天下醒狮,皆出南海》为题报道南海醒狮,近6分钟的视频,以人文地理视角带大家领略南海醒狮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民俗活动到体育运动,从国潮现象到世界名片,南海醒狮运动不仅成为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凝聚民心的载体、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一股推动发展的力量。
即日起,珠江时报开设“南海醒狮行天下”系列专栏,深度解读南海醒狮的历史渊源、发展情况、文化传承等,以期更好地发挥南海醒狮文化品牌作用,凝心聚力助推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高质量发展。
锣鼓声响起,大头佛摇扇进场,两头一红一黑的“狮子”尾随而至,威武亮相……2月19日,“南海狮团诞”在西樵镇听音湖飞鸿馆举行,再次开启了一场以醒狮文化唱主角的新春文化盛宴。
无醒狮,不春节!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形式多样的醒狮贺春活动在南海街头巷尾轮番上演,那人潮涌动、欢腾喜庆的熟悉场景已成为一代代南海人熟悉的记忆,更是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
在南海,醒狮不仅是一项传承数千年的民俗活动,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彰显着中国人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精气神。
天下醒狮,皆出南海。作为醒狮的发源地,南海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醒狮文化在政府和社会的全力保护中,不断传承并得到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光彩。
演变 独特魅力无醒狮不春节传承数百年
传统狮、舞龙、高桩狮、高杆双狮轮番上演;狮子活灵活现地表演采青、地青、七星连环桩等各种套路;麦边舞龙时而翻腾、时而轮番戏珠,既生猛又精彩。这是2023年春节大沥醒狮盛会的现场,共有300多头狮子参与表演,每到精彩之处,锣鼓喧天、掌声雷动,吸引了近十万市民前来一睹龙狮风采。
狮会作为南海的传统民俗,数百年来传习至今。南海各镇(街道)春节期间几乎都举办舞狮盛会,涵盖比赛、表演、拜年采青等多种形式,成为岭南的一道新春文化盛景。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演变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现已成为粤港澳三地民众最熟悉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海外华人社区也广泛流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醒狮”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造型威猛艳丽是醒狮的特点,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醒狮特点为额高、枕企、眉粗眼大、阔口明牙。眉粗眼大够威武,阔口明牙让舞狮人活动自如。醒狮又分为文狮、武狮两大类。文狮以刘备、关羽作脸谱,关公狮以红色为主调;武狮以张飞作脸谱,以黑色为主调。醒狮扎作随舞狮产生,清朝末年,南海县佛山镇的狮头制作和狮被刺绣业均盛极一时。
“借狮舞人格,而非模仿狮子成舞。这是传统醒狮最大特征。”民俗专家梁国澄说,粤剧中的三国戏曲脸谱,对狮头制作影响甚大,使其脱离了单纯的动物模仿而贯以“红底大花面”“红底二花面”之称,加上代入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的人格来演绎故事,出现很多以英雄壮志、吉祥如意为品赋的玩法。“舞狮既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又是民间的文化活动,融入了舞狮人坚毅、勇敢、团结、开拓的精神。”
精彩的招式套路,让醒狮更加灵动。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天下醒狮,皆出南海。”2月5日,新华社《体育地理|天下醒狮,皆出南海》发布,近6分钟的视频,以人文地理视角带大家领略了南海醒狮文化的独特魅力。一直以来,南海积极传承和创新醒狮文化,不仅有狮会等传统民俗活动,连续多年举办的“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更被业界誉为“永不落幕的狮艺盛宴”。
传承 拓宽路径从师徒传承到醒狮进校园
“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新颖、思维广阔、追求多姿多彩,龙狮的传承要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如何让醒狮更深入民心,南海比麟堂总堂掌门人钟道仁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表示,不但要思考如何让龙狮文化更靠近年轻人,也期望传统龙狮文化更迎合社会发展的步伐,让大家以多角度多观感去了解龙狮、欣赏龙狮。
丰富的民俗活动变成体育运动,为醒狮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而狮艺的传承,关键在于人。
“当时村里要成立一支狮队,村里的老师傅来敲门,问家里两个孩子是否愿意学功夫。于是我们两兄弟交了3元钱作为学费,开始学习功夫,继而再学习舞狮。”黎念忠从9岁开始学习舞狮,对醒狮的热爱早已根植在心中,51年来一直与之为伴。“当时电灯还不多,靠祠堂前的两盏灯照明,我们晚上就在这里跟师傅练习,每每学到新招式都十分开心。”
狮队中的师徒传承,无疑是最传统的醒狮传习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方式也有了新的拓展。如今,醒狮已走进校园,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项目。
为了让醒狮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推动醒狮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下一代年轻接班人。1996年,黎念忠几个舞狮人一起创立了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推动醒狮进校园,是该协会的工作之一。
“随着科技发展,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有了更多选择,醒狮的传承也要作出变化。要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里,为更多人创造接触醒狮的机会。”黎念忠介绍,目前已把醒狮带入丹灶中心小学、盐步中心小学、泌冲小学、里水展旗小学、黄岐中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十多家学校,让青少年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舞狮技巧的训练锻炼体能。
2022年,广东财经大学龙狮实践教学基地落户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训练基地,学校与协会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强化龙狮人才培训工作,壮大龙狮运动人才队伍,为龙狮运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南海醒狮的历史、文化与技艺》所记载,上世纪80年代起,南海已有中小学校尝试将醒狮纳入校园特色教育框架。经过30多年探索与实践,南海逐渐建立起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醒狮传习队伍,培育了人数众多、金字塔形的醒狮传承梯队。
近年来,南海区一直都在致力于深耕“南海醒狮”品牌,推动“南海醒狮”城市形象超级IP的融合发展。通过加强醒狮文化与国潮音乐、动漫、影视、电竞、文创等产业的结合,从弘扬雄狮文化引申到激发雄师气概,更好传承演绎醒狮等功夫文化,激发南海雄狮敢为人先、敢打必胜的精气神。
如今,醒狮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多的方式。
从三十年前的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到两年前的国潮动漫《雄狮少年》,这两部以醒狮为题材的电影,令南海这座南粤古城更加声名远播。
出圈 各有特色从传统习俗走向展演舞台
“中国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逐渐形成了每逢喜庆节日、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重大活动必舞狮的习俗,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步步高升等。”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教练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龙狮运动协会秘书长黎念忠表示,从民俗活动到现代竞技比赛,传统文化的香火在南海人的传承与创新中得以延续并获得新的活力。
2022年,南海对全区的龙狮开展普查工作,建立“狮口”队伍名录,全区拥有2196头醒狮,代表着南海不同的村庄、家族和历史文化。事实上,南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醒狮队,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村居群众性的狮艺普及盛况空前。
坐落在西樵新田田心村的李氏宗祠是田心少狮队的训练基地,以致力传承“三星半少狮”的独特狮艺而闻名。每到晚上,这里便会响起训练的锣鼓声。
佛山传统醒狮的舞法、鼓乐有“三星”与“七星”之分,但其实还有一种,叫三星半狮。因其长相青鼻铁角、嘴大牙哨,又未长胡子,憨态可爱,称之为少狮。
“三星半少狮以洪拳为基础,注重下盘功夫及狮子的造型、神态。三角马、洪家小跳、连环跳的步法,突显其独特韵味。”该狮队的领队李卫然介绍,“少狮”虽没有壮狮的勇猛刚烈,但它运用武术的各种步形步法,依然能演绎出狮子喜、怒、醉、乐、醒、动、静、惊、疑、猛等神态,表现狮子的年轻力壮与霸气威猛。
传承狮艺本质不变,狮队频频“出圈”,从传统习俗走向展演舞台。
“每逢喜庆日子,狮队都会在祠堂前为乡亲献艺,十分热闹。”李卫然表示,田心村于清末就开始有了舞狮的习俗,发展至今,中间虽曾有式微,但从村中祖辈一直传承下来便是三星半狮艺。狮队是由村民自发组成,一辈一辈地传承下来,如今狮队的年轻一代主动接过传承狮艺的接力棒。狮队不仅接受过央视的采访,还在众多比赛中都取得好成绩。
比麟堂醒狮队源自桂城叠滘,前身是一家由热心乡绅筹资的小私塾,经多年传承与发展,逐渐成为知名的醒狮民间团体,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近年来,比麟堂醒狮队频频以崭新的形式出现于大众视野,不仅上过央视大舞台,更与明星乐队合作,创新的表现手法让传统文化靠近年轻人,从而走进千万家。
在2019年央视春晚主会场,比麟堂醒狮队联合国内多个艺术团和舞蹈学院,为全国观众奉献精彩舞蹈《百狮报喜贺新年》。“当燃2021”佛山千灯湖音乐节线上liveshow中,比麟堂醒狮队与知名原创乐队“九连真人”同台演出《莫欺少年穷》,方言摇滚与醒狮文化两种文化符号相结合。去年,比麟堂醒狮队还登上河南卫视小年夜晚会,联合演员赵文卓、新乐府民乐气氛组,为全国观众奉献精彩表演。
“村村有狮队,处处闻锣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政府和多方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龙狮运动、醒狮生菜会等传统活动促进了各路醒狮团队的发展。”梁国澄说。西樵镇、大沥镇被评为“中国龙狮名镇”,各村狮队可以深挖本村的文化,传承特色的舞狮套路,形成当地的醒狮标杆。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文/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蓝志中
(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