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 风骨传承 她美了近 600年
漫步九江烟桥古村,抵达岭南文化的“诗与远方”

■烟桥村周围遍布成片的桑基鱼塘。

■何氏后人在祠堂前合影留念。

■大榕树下的古建筑群。


扫码看视频
雾锁木桥,青砖泥墙,流水潺潺,勾勒出原汁原味的岭南水韵;古祠老榕,烟桥正道,乡间烟火,讲述着这方水土深厚的历史故事……漫步在美了近600年的九江烟桥古村,便能抵达岭南文化的“诗与远方”。
昨日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细雨润物,草木萌生,记者带你走进只听名字,就给人一丝烟雨朦胧感觉的烟桥古村,领略绵延不绝写在南海大地上的历史。
一村古韵明朝风骨仍在
驱车到南海九江,穿过成片的桑基鱼塘,很快就进入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烟桥村,它曾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建村于明朝的正统年间。
烟桥村与西江外海相应,开村的名字叫“里海”,后因村庄布局似一只展翅的飞燕叫“燕桥”。又因九江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早一晚,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村民们踏着木板桥出没于迷雾之中,古桥深邃,烟波浩渺,因此在清朝乾隆年间,慢慢有了“烟桥”之名。
历经风雨洗礼,虽然“里海”两字演变为“烟桥”,但古村肌理尚存,保存了大量古建筑群,明朝时期的风骨仍在。
过了古木桥,就是烟桥古村的东西中轴线,名为“正道”。正道的东面入口是一座高大的麻石门楼,“烟桥正道”四个大字端端正正刻在上面。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村里口口相传的一句话。《烟桥史话》记载,话中所说的“正道”就是烟桥正道,是大部分村民及访客进村的必经之路,而“正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为正确、正派的道理、准则和途径。虽寥寥数语,但励学敦行,足以见证烟桥先祖的良苦用心和聪明智慧。
2015年,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拍摄并播出了《烟桥村——恪守本分行正道》的专题片,一亮相,就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来此。
为了发扬烟桥村“行正道”的品格,烟桥村在2016年12月为九江学子举行了首个“正道成人礼”,令烟桥先祖所推崇的“行正道”精神得以传承。现在,“正道成人礼”、结婚都必经烟桥正道,遵循走正道的传统,让一代一代烟桥村的人,永远记住家风家训,葆守了这方乡土的山水品格和人文精神。
古祠老榕尽是岭南烟火气
在岭南许多古村落中,最华丽的建筑就是古祠,烟桥村何氏六世祖祠也不例外。公元1449年,何氏六世祖从石龙村迁到这儿,子子孙孙繁衍至今。
抬梁式砖木结构,镬耳山墙,博古式屋脊,面积约400平方米,何氏六世祖祠是村内原有的6间祠堂中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在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光绪十八年又经过重修。
文化底蕴深厚的古祠见证着烟桥村何氏兴旺发展的历史。清代时,烟桥古村出过七八个进士、举人,秀才和武生更是多不胜举。
如今的何氏六世祖祠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家族祠堂,更是一份不可磨灭的独特历史印记,成为人们游览古迹的打卡地。
从何氏六世祖祠出来,会遇到“一片”榕树林,庞大的榕树生长在缓缓流淌的烟桥涌旁边,水中倒影与天上白云飞鸟互相呼应。这棵榕树叫作“国事榕”,在光绪年间种下,“一树成林”,到现在已超百岁高龄。烟桥村的村民,每当遇到国家有大事发生,就把榕树的气根引种到地上,让榕树再育出一棵新树。
每天下午,“国事榕”下,静享晚年的老人围坐喝茶、聊天、下棋;欢快的孩童看书、嬉戏或是咯咯一笑,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岭南古村的故事。
修旧如旧深挖烟桥古村IP
地名是一方水土的符号,是一处地方的根与魂,是时间的凝固,历史的印记。你还知道南海有哪些有故事的特色地名?你还知道九江烟桥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欢迎通过“珠江时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留言向我们推荐。
征集令
穿过古祠老榕深巷,烟桥村各种历史文化细节纷至沓来——脚下的石板路已有数百年历史;抬头,镬耳山墙寄托着丰衣足食的美好祝愿;仔细寻觅,还有建筑风格独特的“兰桂坊”,寓意子孙富贵显达。
近年来,烟桥村吸引了很多来自粤港澳的游客前来参观,村内还培育了很多村民导赏员,为游客介绍村落历史文化,烟桥村的百年古村之魂和现代精神文明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之路。
作为佛山首批活化古村之一,烟桥村生态环境、历史建筑和文化风俗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保护和传承,这也是九江文旅的“底气”。
依西江而生的九江,未来将充分整合文旅资源,打造龙腾鹭影、南国酒镇、诗意海寿、烟桥古村、蚕房活化五大重点项目。
烟桥古村将打造烟南小学旧址改造项目——烟桥·印象。“烟桥·印象”建筑改造将秉承“修旧如旧,融入记忆”的设计理念,采用传统对称式院落式布局,提取烟南独有的“护村竹林”文化、代表性的龙舟文化、岭南特色宗祠文化、由来已久的崇文重教“泮桥文化”等多重元素,将岭南文化、古建筑、生态水乡与建筑设计深度融合。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若是到了黄昏,烟桥村落星星点点的灯火,看到的尽是岭南乡间烟火气。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蒋素媚高欣妍图/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