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南海青年舞蹈队领队李玲慧:
用舞蹈讲好南海故事

■李玲慧。
■第二届全国农民广场舞大赛,由李玲慧领队的南海桂城舞蹈队代表广东出战。(资料图片)

■第二届全国农民广场舞大赛,南海斩获多项大奖。(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李玲慧,1985出生于广西崇左,壮族,南海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校舞蹈专业,同年3月就职于平洲文化站,从事群文工作10余年,致力开展群众性舞蹈艺术培训,协助有关单位和部门策划舞蹈新作,发现、培养和推荐舞蹈新人。曾多次参与编排舞蹈节目,代表佛山文化系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舞蹈比赛,屡获金奖等佳绩。
所获荣誉
(部分)
●2006年创编群舞《琢之器》获广东省第四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
●2009年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健身秧歌比赛,获得三枚金牌。
●2010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展示暨全国农民健身秧歌大赛,获一等奖;创编的舞蹈群舞《桑基鱼塘》《生命之绳》《踩陶女》代表佛山市参加广东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其中《桑基鱼塘》《生命之绳》获金奖,《踩陶女》获银奖。
●2011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展示暨全国农民健身秧歌大赛东部赛区,获一等奖。
●2013年创编以咏春拳为元素的男子群舞《木中武人》,获“佛山市群众音乐舞蹈展演”舞蹈类金奖,并代表佛山参加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获银奖;创编的舞蹈节目《大头佛跳起来》,获“佛山市群众音乐舞蹈展演”舞蹈类金奖,并代表佛山参加2014年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获银奖。
●2014年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农民健身大赛健身秧歌大赛,获规定套路和自选秧歌冠军。
●2015年桂城青年秧歌队参加全国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及手拍鼓大赛,获“广场健身秧歌、腰鼓最佳展示奖”“健身秧歌项目规定套路一等奖”和“健身秧歌自编套路一等奖”三项大奖。
●2017年参加“舞动乡村”全国农民健身操舞大赛荣获两项规定套路一等奖;9月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群英汇演出;10月受邀参加广东卫视“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优秀项目成果展。
从舞蹈演员到舞蹈编导,从文化站干事到舞蹈队领队,她带领南海青年舞蹈队多次斩获全国全省舞蹈大赛金奖、银奖等荣誉。18年的坚守,有着收获至高荣誉的幸福时刻,也有着团队人员流失、缺少经费的困难期。她就是南海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南海青年舞蹈队领队李玲慧。
初见李玲慧,她与记者约在了自己的茶室——陶怡居,这是一间不大的空间,但布置雅致,茶案后挂着一件书法作品,上书隶书大字“静能生慧”。李玲慧说,“每次跳舞我都很开心,我太爱这种自由的感觉了。舞蹈既是我的专业和兴趣,也是我一辈子坚守的事业。”2016年,李玲慧离开了桂城文化发展中心(平洲文化站),但她仍然坚守着舞蹈艺术,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以企业化运营的方式带着一帮专业舞者继续拓展事业。
成长
学习舞蹈源自母亲支持
李玲慧是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演员。小学五年级时,李玲慧考入了广西艺校中国舞专业,不过在妈妈的劝说下,很快她又退学回到初中继续念书,第二年再次考入广西艺校,从此开启了自己一生魂牵梦萦的舞蹈生涯。
回忆当年的艺校之路,李玲慧感慨地告诉记者,自己走上舞蹈之路是受母亲影响,当然也有自己的坚持。李玲慧的妈妈是一名医生,虽然她也喜欢跳舞,但与其他妈妈一样,认为小孩学艺术将来并不好谋生。
“当时考上广西艺校舞蹈专业的有23人。相比城市的孩子,我一点舞蹈的基础都没有。”李玲慧回忆,当时艺校的基本功训练很辛苦,“一入校便是15天的强化训练,光是每天的压腿就让我痛苦万分,每天都以泪洗面。”李玲慧的母亲在理想与现实间反复权衡,最终还是支持小玲慧继续学习舞蹈。
幸运的是,2004年李玲慧一毕业,便遇到平洲文化站去广西艺校招聘毕业生的机会,李玲慧与她12位同学进入了文化站工作。2006年,在当时文化站站长郑超明的支持下,李玲慧组建了平洲文化站舞蹈队,担任领队,还兼任了桂城舞蹈家协会会长。当时的平洲文化站,还从南方歌舞团招聘了一批专业舞者,高峰时舞蹈队员多达33人,每年参与送戏下乡等表演活动多达十几场。
李玲慧还利用自己的舞蹈专业,带领着一帮专业舞者先后创排了众多舞蹈新节目。2008年,群舞《琢之器》首次代表佛山参加广东省舞蹈花会便斩获金奖,此后平洲舞蹈队的舞蹈节目与作品每年均有斩获,代表佛山频频获奖,收获了众多荣誉。
“她很拼。文化站获奖的舞蹈作品,都是她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原平洲文化站退休员工黄蓝告诉记者,最欣赏李玲慧懂得感恩的品质,“其他长辈和老师对她的帮助,她都铭记于心,逢年过节她都会上门慰问。”
特色
舞蹈作品蕴含本土文化
获奖的舞蹈节目,多数都是展现佛山南海本土非遗文化的。首获省舞蹈花会金奖的《琢之器》,便是表现平洲玉器文化的群舞节目。“天下玉,平洲器”,平洲玉器文化产业园从最早的平洲玉器一条街开始,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产值最大的玉器市场和缅甸翡翠玉石集散地。
李玲慧介绍,在《琢之器》这个群舞节目中,通过演员的舞蹈动作来展现玉器原石从开采、切割、雕塑、打磨、抛光成型的全过程,更有创意的是,他们还在舞台中间用胶制作了一块大原石,里面藏了一个“玉舞人”,最后玉器雕琢加工完成,“玉舞人”会从原石中蹦出来。
从2008年的《琢之器》开始,李玲慧带领着平洲舞蹈队,以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舞蹈节目屡获省市金奖、银奖等荣誉。《琢之器》之后的《踩陶女》展现的是佛山陶文化;《桑基鱼塘》则以南海桑基鱼塘文化为特色;广场舞《思乡欢歌》有着佛山醒狮元素;2019年的男女群舞《南风鼓韵》更是登上了央视舞台。这些获奖节目都蕴含着浓浓的本土非遗文化元素。李玲慧认为,只有将本土岭南文化元素融入舞蹈中,创作出新的舞蹈节目,才能展现出南海的文化艺术特色。
除了群文舞蹈花会,李玲慧辅导的群众广场舞节目也屡获全国金奖,她领队的南海青年舞蹈队也成为代表广东省出战全国广场舞大赛获奖最多的舞蹈队。
通过不断学习与进修,李玲慧也从一名舞蹈演员成功转型为舞蹈编导与辅导老师。2017年,桂城舞蹈家协会受邀参加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广东地区座谈会,因为成绩突出,李玲慧荣获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优秀考级指导教师”。连续多年,每年35个社区,近600个课时,李玲慧日复一日坚持着舞蹈培训辅导工作,经常带着队员开展公益培训,积极参与舞蹈进社区、进村居活动,让群众感受舞蹈艺术的同时,也为队员提供了学习转型的机会。她告诉记者,舞蹈编导和辅导老师的角色,让自己颇有成就感。
坚持 面对困难未曾言弃
“她为人谦虚、好学、肯吃苦,也是舞蹈专业出身,有很强的学习领悟能力,对舞蹈艺术也非常执着。”聊到李玲慧,南海区舞蹈家协会主席、区文化馆音乐舞蹈信息部主任段波评价说。
因为舞蹈是一种集体表演的艺术形式,对舞者的基本功又有一定要求,所以有稳定的团队非常重要,“有了队伍就不怕没成绩,节目编导可以请专家继续提升,稳定的队员则是基础,不可或缺。”段波认为,南海群文系统参赛舞蹈节目的演员都是通用的,这10多年来队员多数来自南海青年舞蹈队,最早也是从平洲文化站舞蹈队开始的。
2016年,李玲慧从文化站辞职,出来创业,不过她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舞蹈梦。
“她按照歌舞团的方式运作,除了参加群文舞蹈大赛,她还把南海很多原创的舞蹈节目都推向了市场。”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吴林回忆,李玲慧甚至还将舞蹈节目带上了“云浮春晚”的舞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起做的,文化馆负责艺术指导,她负责提供队员并进行排练,如果南海没有这支舞蹈队,是很难出成绩的。”吴林认为,李玲慧对南海的舞蹈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南海青年舞蹈队经历过闪耀的高光时刻,但也因为团队转型,创作经费、人员流动等困难接踵而来,让李玲慧备感艰辛。特别是三年疫情,舞蹈队员流动性很大,人数逐渐减少,经营也十分困难。“很多文艺表演取消,没有舞台就意味着无事可干。”不过,即使经营困难,李玲慧仍不忘对团队成员、对社会的责任,始终维持着团队运转。“有人曾劝我不要再做了,我说不做是不可能的,坚守了18年,挫败、痛苦、荣誉、快乐,这些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明天怎样,我都不会放弃。”
凭着对舞蹈的热爱与充沛的干劲,李玲慧领着南海青年舞蹈队一路闯荡,披荆斩棘,收获了众多荣誉与快乐。她用自身的激情和努力,诠释着对舞蹈事业的热忱;用自己闪光的青春,为南海文化艺术增添了一抹亮色。
文/珠江时报记者王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