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早、投小、投科技“城市投行”成潮流
近日,一则湖北省整合设立500亿元母基金的消息引发关注。成立母基金,出手动辄百亿,湖北已非个例。从泉州交通发展产业母基金、上海百亿引导基金,到西安创新投资基金、成渝双城基金正式运营,再到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不少省市已纷纷入局。
在南海,南海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下称“南海双创引导基金”)自2016年底设立以来,至目前已对外公开发布了合计五期的子基金征集。截至目前,南海双创引导基金参股合作子基金达已达33支,合计总规模达95.54亿元,财政资金撬动近7倍社会资本参与合作,并已先后投资24家南海本土企业。此外,桂城街道在全省首设镇级科创直投基金基础上,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撬动50亿元规模的产业资金池,帮助科创企业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
相较传统的土地财政政策,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城市投行”的新路子。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此前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下的偿债压力;另一方面,国企央企出资后也背靠地方政府在相关产业发展中深度融合,提高投资和办事效率。
合肥
“以投带引”依托国资平台打造产业引育闭环
合肥通过“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新模式,引入并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十年“换道超车”。
总结合肥资本招商基本路径可概括为: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在具体运作机制上,合肥主要通过投资并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项目推动落地,并围绕投资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打造“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闭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项目招引、产业培育共融共生、协同发展。
前期,审慎尽职调查,通过理性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合肥在决策前期会深入研判目标项目的经营、财务、法律关系等综合情况,明确产业刚需、市场规模、发展前景,评估投资可行性,确定投资具体方向。并统筹发改、经信、科技、投促等多部门和产投、建投等投资平台联合成立产业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项目审核把关。
同时,合肥重视借力外脑,聘请100余位企业家作为招商顾问,成立目标产业领域顶级专家数据库,对于体量大、技术先进、专业性强的项目,依托专业团队论证把脉。
通过审慎尽职调查和技术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确保决策理性,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这也成为合肥参与城市之间招商引资竞争的重要比较优势。
中期,投资并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项目,推动项目落地。
产业投资方向确定后,合肥摒弃了双方直接组建合资企业的传统招商引资方式,而是借用资本市场,由国资认购流动性较强的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拿到股权融资后再自行在合肥落地项目,从而避免政府投入固化和沉淀。
后期,拓展产业配套服务,完善国资退出机制。
为推动落地产业项目真正“扎根”,合肥坚持全产业链招商,通过不断拓展产业链配套服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上下游联动效应,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圈。
例如,为解决家电、平板显示、电脑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缺“芯”问题,合肥瞄准缺链补链关键环节,先后引进百亿级“芯片”配套项目,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年产值保持约20%的增长。
在项目成熟运转后,合肥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基本路径,设计了完善的国资退出机制。
深圳
“抄底纾困”精准导入与提质升级并举
深圳目前基本形成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为主体、以金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国有资本格局,通过纾困上市公司实现产业精准导入,并依托区域内优质园区载体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立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落地企业提质升级,形成可供借鉴的“深圳模式”。
深圳开展资本招商注重把控投资时机,选择在大型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或经营低谷的关键节点下注介入,进而通过议价实现抄底纾困,顺势导入产业项目。
分析其策略的内在逻辑:在打造完整产业链、营造产业生态圈的战略目标下,即使个别落地项目暂时出现经营困难,也能够为当地创造税收、就业和GDP,而且在借助各类基金组合投资后,能够有效分散某个具体项目的投资风险,确保国资安全。
以战略投资荣耀为例,在此之前,深圳国资体系内天音控股已获得苹果、三星、华为、小米、魅族等手机品牌代理权,体系内麦捷科技客户包括中兴通讯、华为、联想、小米、长虹、康佳等企业,另外旗下还有供应链企业怡亚通,初步形成手机、家电和供应链网络,投资荣耀有助于补足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协同效应,实现产业深耕。
“园区+创投”是深圳开展资本招商的独特模式。以科技园区为依托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产业承载力;以科技金融为纽带,通过前期租金、资金和技术入股等具体方式,为科技园区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国资与创新型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深圳控股一批中小微创新型科技企业,在生物产业、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发展新优势。
据统计,目前深圳国资共建设运营了71个科技园区,建筑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为落户企业提供租金优惠,并通过“优先跟投权”(通常不超过5%),在创业团队孵化、成长、成熟过程中,适时开展股权投资。
青岛
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投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过去两年,青岛紧抓机遇,创投机构快速向辖区聚集,各项主要指标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前列,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私募基金管理机构416家,约占山东省半壁江山。同时,青岛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数量排名逐年提升,从2015年末的第23位升至2021年的全国第10,成为名副其实的私募“北方第三城”。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辖区股权创投类私募基金投向初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案例数量占全部在投案例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8%、50%和60%,投长、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本地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力支持了青岛全球风投创投中心城市建设。
青岛以吸引创投风投机构和人才聚集为重点,形成“青岛创投风投十条”政策。
据悉,全新升级的“青岛创投风投十条”2.0版在保留原有政策落户奖补、投资奖励等条款基础上做了诸多创新:一是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二是鼓励机构多投敢投;三是进一步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措施;四是拓宽创投资本退出渠道;五是进一步畅通资金流动渠道;六是营造优质的市场化、法治化环境。
以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措施为例,2.0版在维持1.1倍投返比例的同时,进一步放宽返投认定标准,并加大奖励力度,参股基金将符合引导基金投资领域的外地企业引入青岛的,按投资额的1%给予基金管理机构一次性奖励;基金投资期结束后,投资青岛企业比例在75%以上的,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透视
地方政府宜从三方面激发资本招商活力
一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国资国企创新活力。资本招商是按照市场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方式开展的招商手段,最终招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招商引资机制的决策运营效率。
地方政府可借鉴深圳高度市场化的国资国企管理体系,用好用足国资规模优势,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综合改革,构建专业运作体系,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地方招商引资中的引领作用。
二是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依托园区集聚项目资源。园区,特别是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是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的主战场。资本招商应突出承载能力建设,依托园区强化项目集聚、资源聚合能力和水平。
地方政府可着力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升格转型步伐,充分发挥其在项目招引和产业培育中的主战场、主阵地作用;提升重点园区综合配套能力,鼓励园区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筑牢风险防线,借力外脑科学理性决策。地方政府可借鉴合肥全链条、可持续资本招商模式,建立发展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专家智库,在招商前期依托专业团队论证把脉,做好尽职调查,明确投资风险和可行性,做到科学理性决策,最大程度降低国资流失风险。
同时,提升政府引导基金规范化管理水平,对政府引导基金子基金开展常态化评价,推动政府引导基金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运作。
(综合羊城晚报、证券时报、东方财富网、招商引资内参)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