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小作坊 “阳光”下生产
南海区召开食品集中加工整治现场会,官窑食品加工中心成为治理样板

■参观代表在官窑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参观学习。
珠江时报讯(记者/梁凤兴通讯员/刘翠冰摄影报道)“在这次专项整治过程中,我感受到两个字——较真。”昨日,在南海区食品集中加工整治现场会上,狮山镇官窑食品集中加工中心的整治成果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
当天,南海区组织各镇街的市场监督管理所相关负责人、食品集中加工中心的运营方代表,赴官窑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参观学习,从复盘和交流中,不断总结“打造食品安全高端样板”的南海经验。
小作坊变成阳光车间
官窑食品集中加工中心成立于2014年,占地5592平方米,目前共有小作坊16家,主要经营鸡、鸭、鹅、猪等肉类制品加工及销售。历经8年风雨洗礼,该中心已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今年3月,狮山镇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通过突击检查、联合执法、约谈提醒、联合督导、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大力推进加工中心提质整治。
昨日,参观人员分别参观了不同食品加工、不同规模的小作坊。记者看到,尽管部分作坊面积较少,却分设更衣间、生产区、成品区、原料仓库等功能区;每天的生产设施和器具收拾得洁净整齐,地面干爽,墙面至天花板保持净白。
在加工中心的大门旁,伫立着一个崭新、大型的排污净水设备,污水经处理后,外排的废水清澈无异味和油污;在监控中心内,高清电子眼随时监控着食品加工全流程……该中心生产、检验、监控、环保等设施配套齐全,按照“集中加工、统一管理、质量检验、市场准入”的闭环式集约化管理,保障食品加工从原料到成品各环节都得到有效监管。
狮山市监所常务副所长吴耀昌分享道,在专项整治中,狮山市监所首先对加工中心管理方和小作坊负责人落实“三个一”内容,即:一次对责任人约谈、一次食品安全培训、一次签署落实主体责任安全承诺书活动,形成思想统一;并通过联合执法,对不合格的作坊采取停业整顿、验收一家复产一家的雷霆举措,倒逼中心和各小作坊业主下大决心顺应形势。
“完善提升食品小作坊管理是我们的初心和责任。”官窑食品集中加工中心负责人白灿阳表示,该中心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跟作坊主沟通,灌输经营理念,统一台账资料、统一质量把控、统一安全管理,一户一策设计改造图纸和方案,合计投入104万元进行全面升级提质,做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整治效果。
打造食品安全品牌南海
小作坊关系大民生。官窑食品集中加工中心的华丽转身,是南海不断推向深入推进佛山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一个缩影。
会上,各镇街市监所相关负责人、加工中心代表人员就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不断总结“打造食品安全高端样板”的南海经验。
自2019年南海制定《南海区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可持续发展三年计划(2019-2021)》以来,南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督导,把集中管理对象扩展到食品小微企业,通过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新中心、标准化管理、行政许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措施,提升小作坊、食品小微企业集中管理水平,全力打造品牌南海。
经过三年努力,目前全区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建设有标准、集中管理有依据,建立了中心、镇街分局、区局三级管理模式;小作坊变成了阳光车间,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