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激发博物馆的力量
南海建成博物馆10家,规模和质量全市领先
▲广东大观博物馆“丝绸之路”展厅。
▲丹灶康有为博物馆与南海会馆。
打造文博
IP,让非遗
“活起来
”。这是“南海狮团
”十二雄狮齐亮相。
博物馆,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南海历史悠久、文明荟萃。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每一座博物馆都收藏着不一样的故事、续写着不一样的传奇……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近年来,南海区积极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在打造精品展览、完善教育功能、推动科技赋能、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全区已建成博物馆10家。
这些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展示南海文化风格与历史气韵的“大窗口”、文化精品展示的“大舞台”、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助推器”,文旅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和魅力,为全面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贡献力量。
强实力
博物馆规模和质量全市领先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佛山拥有博物馆的数量达27家,仅次于广深,与梅州并列全省第三。其中,佛山以18家非国有博物馆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南海的有力支撑。目前,南海已建成博物馆10家,约占全市博物馆数量1/3。其中,南海区博物馆(国有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南海区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8家。而在非国有博物馆珍贵文物数量上,南海更是成绩斐然。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分别以584件/套、334件/套的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三。广东大观博物馆是广东唯一一家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业务指导的民办馆,其中国古代青铜镜和纸币门类收藏在全国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可以看出,南海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及质量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为何南海区“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这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
2017年,佛山市提出围绕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随后,南海率先制定《佛山市南海区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梳理出37个重点推进项目,制定了四大规划。
2018年,南海在全市率先出台《佛山市南海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对能够填补南海区博物馆门类空白、藏品等级高、建设效果好、影响力显著的,具创建国家级博物馆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至少可按每年500万元的标准享受补贴。此外,南海还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和《佛山市南海区历史传统文化保护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对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开放及引入精品展览予以奖励。从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南海区共投入博物馆扶持资金约2087.84万元,以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保驾护航。
2020年,作为佛山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领先区,南海区在全省率先提出连片建设博物馆群的理念,编制《南海区博物馆群规划》,以“城产人文”互动融合为支撑,打造“七大系列、三大集群”发展格局,并以37个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南海区博物馆之城建设进入全域联动时代。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博物馆10家。
“十四五”期间,南海还将新建博物馆5家,力争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同时,南海将七大系列场馆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攻方向,倡导差异化及特色化,精心打造环千灯湖片区、环西樵山片区、环佛山西站片区三大博物馆群,推动博物馆形成聚集发展态势,并全力推进广东金融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重点龙头博物馆项目建设。
增魅力 线上线下畅享文博盛宴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是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
近年来,全区10个博物馆年均举办公益展览约30场次、公益社教活动近160场次、服务市民80余万人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其中,2021年南海区博物馆(含康有为博物馆)开展预约讲解465场,定时讲解1305场,配合临时展览主题开展专题导赏活动31场,配套体验活动5场,举办“我们的节日”“探索工坊”“有为学堂”等系列活动86场次,两馆接待总人数为185563人次。
除了丰富的线下文化活动,南海区众多博物馆还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摆脱陈旧、呆板的印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南海区博物馆创新推出“在线品鉴”“线上云课堂”“线上导赏”线上研学课程,并尝试运用VR新技术,开设数字展厅,让市民360°VR实景游览南海区博物馆、石景宜博士博物馆、陈启沅博物馆和康有为博物馆。南海区智城西洋艺术馆通过举办“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物以载道——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采用AR技术拍摄制作沉浸式数字展厅,让网友动动手指便能“触摸”中外文化瑰宝。九江双蒸博物馆则通过网络大V直播间的模式进行手信礼品酒线上营销,其中文创产品本味寒造青梅酒上线仅1分钟就创下100多万元的销售额。
添活力
“博物馆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南海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据统计,目前全区共有391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已建成博物馆10家。
近年来,南海把文博资源活化利用作为重要课题。2020年,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南海区博物馆联盟”的12家文博场馆启动了南海文博资源活化项目,举办了首届南海文博IP活化大赛,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面向全球设计师征集南海文博IP文创设计作品,为区内12家文博类场馆“量身订做”文创产品,并形成了首批具有南海文化特色的100多套“南海有礼”文创产品,以此推动南海区文博文创产业发展。“南海有礼”系列文创产品还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案例”。
南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博IP活化实现了对南海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以版权保护、授权合作、共享资源等方式,调动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拓展多元载体的积极性,为博物馆发展开辟了新渠道。
让文物“活起来”,旅游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南海充分发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和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华寺遗址以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的品牌效应,将文化遗产纳入优质旅游路线,推进历史文化游径建设。
2020年,由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八个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点串联而成的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游径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2021年,由康有为博物馆、康有为故居、三湖书院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点串联而成的佛山康有为故里游径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游走于这些游径,不仅能欣赏到南海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南海的历史文化的脉络和气息。
南海还着力打造“博物馆+研学游”,实现文旅良性互动。其中,南海区博物馆依托西樵山5A级景区,深挖南海文化内涵,打造“探索工坊”文化体验探索活动,让更多群众走进博物馆,通过实践体验历史传统文化。南海区在广东大观博物馆推出“听鸿夜话”品牌讲座,通过博物馆文物与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博物馆夜间开放,激活周边夜间经济。九江双蒸博物馆以“博物馆+”模式拓展文旅项目,围绕酒文化,研发了十几款产品作特色手信销售,还建成了1821酒庄、忆吧乐活街,规划建设南国酒镇等,每年能为博物馆带来2000万元的营收。
未来,南海还将发展“博物+商业+研学+体验”的全新文博综合体项目,鼓励各类场馆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并利用丰富的藏品发展创意经济和IP经济,促进文旅、商业、酒店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
数读南海区“博物馆之城”建设
全区已建成博物馆1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家、非国有博物馆8家,约占全市博物馆数量的1/3;全区37个“博物馆之城”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从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南海区共投入博物馆扶持资金约2087.84万元。
近年来,全区10个博物馆年均举办公益展览约30场次、公益社教活动近160场次、服务市民80余万人次。
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佛山康有为故里游径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南海有礼”系列文创产品入选“2021年度中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案例”。
全区共有391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
南海石燕岩采石场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南海大沥镇青峰岭建设工地发现古墓葬,是2021年广东的重大考古发现,并入选2021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入选2021年度佛山非遗十件大事。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洪晓诗王方亚通讯员吴小清 图/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穆纪武柯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