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传承更要传播 “非遗+”成爆款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非遗+”的姿态焕发出新的光彩
3月21日,南海区公布第七
批区级非遗项目名录,“汉字书法(康体)”等11个新增非遗项目列入名录。
目前,南海区非遗项目增至77项(扩展项目5项),如
何挖掘、活化这些文化资源?有什么值得参考的样本?值得我们思考。
去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得到有效保护,增强人民对非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进一步发挥非遗的服务作用。到2030年,非遗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当流芳千年的青花瓷写进了歌曲,当春秋时期便普及的苏绣绣进了表盘,当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成为“爆款”……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时光里蒙了些许微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非遗+”的姿态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美食 福建沙县
以饮食文化为抓手带动旅游观光
去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工艺等上榜。
“去一座城,吃最地道的美食”,特色非遗美食逐渐成为目的地闪亮的名片,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符号。挖掘自身美食文化,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美食产品,打造“此地独有”非遗美食盛宴,美食成为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
以沙县小吃的走红为例。早在1997年,位于福建三明的沙县成立了县长兼任组长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小吃办”,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把小吃当成产业来抓,还将每年的12月8日定为“沙县小吃节”。
一业兴而百业旺。如今的沙县小吃已经不仅是独立的餐饮产业,而且融入了沙县人民的日常生活,搭建起沙县城乡发展的清晰脉络。
如今每天傍晚,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一条街上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旁缓缓流经的沙溪里,喷薄的水幕上正放映沙县小吃的历史画面。
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李贤锦一边反复用木槌捶打一块猪肉,一边向游客介绍:“现在多数是用机器打扁肉了,手工打是为了展示沙县小吃‘千锤百炼’的饮食文化。”
20年前,沙县小吃被寄望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支柱”。20年后的今天,沙县小吃已顺利“破圈”,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在内的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增加值于2020年突破了100亿元。
以旅游为例,小吃旅游文化城、小吃科技馆、小吃民俗馆等展示沙县小吃饮食文化的景点,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来沙县观光旅游,2019年旅游总收入54.48亿元。
非遗+民宿 江苏徐州
为传统文化开辟活化路径
如今,消费者对民宿的需求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住宿场景,而是希望得到包括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在线度假旅游在内的深层次文旅体验,高品质、文化附加值高的民宿产品更能抓住新一代用户的消费需求。而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宋庄非遗主题民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马陵山景区西北山麓,棋盘镇宋庄村,其南侧为山水大道,连通新沂市山、湖、古镇景区,交通位置优越;其东侧3000米处为享有东方土筑金字塔之称的花厅遗址,见证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历史底蕴深厚;其四周山水相间,谷壑纵横,自然风光秀美。
宋庄是国内首家以非物质文化展示为主题的民宿。民宿注重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核的一致性,在主体建设上,立足本地原生资源,集宋庄元素、新沂风情、苏北特色于一体,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内部装修上,紧扣文旅融合大潮,融入新沂剪纸、新沂蓑衣、东路柳琴等众多省级以上非遗元素,凸显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活性运用,使得民宿与民宅浑然一体、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
宋庄民宿的打造,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让外来游客近距离感受体验新沂非遗文化,提升民宿行业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
这种旅游与非遗文化结合的探索首先通过旅游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反过来,又通过非遗文化带动了旅游体验感的提升。
非遗+文创 贵州丹寨
让大山里的手艺变成文创产品
“非遗文创”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以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为主要的落地载体。
较为成功的案例是贵州丹寨锦绣谷。该景区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为途径,保护并提升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民族的刺绣、蜡染、织布、造纸等传统工艺,并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方式,专注打造民族手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由此成为我国民族文创的代表性品牌。
如今在这里,可以做个手艺人,在刺绣坊学苗族刺绣;也可以做个农夫,在锦绣茶园采茶;还可以带孩子来,亲自学习国家非遗手工艺。
在晟世锦绣副总经理何博闻眼中,晟世锦绣一直专注苗族、侗族等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从苗绣文创产品到旅游服务再到精品农产品,走文农旅相结合的路子。通过手工工艺与产品款型的组合,利用锦绣体系打造时尚化、创意化产品。主营业务三大块,现在手工产品、民族旅游、农产品大概比例是50%、40%、10%。
晟世锦绣成立十一年,打造了“锦绣体系”,包括锦绣谷、锦绣包、锦绣坊、锦绣社,这是一条完整的苗绣生产线,着力解决手工产品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
大山里的手艺变成文创产品,走出了大山。晟世锦绣成立锦绣谷,打造了一个少数民族手工艺“创新工场”,在外拓展上成立“村寨故事”品牌连锁店,通过高原创性的手工艺和高创新性在店体验方式,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创品牌。
非遗+研学 江西景德镇
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古老技艺
传习是对非遗展示的传承,将非遗与旅游体验结合起来,是一次亲身感知非遗文化的过程,是一段更为刻骨铭心的旅行体验。传习不仅包括手作体验,也包括研学。例如,2017年浙江桐乡结合研学旅游先后推出2个研学旅游镇、16个研学旅游推介点以及18位研学旅游导师,每年寒暑假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和中小学生到泰丰斋体验姑嫂饼制作过程。
为传承展现国宝非遗,景德镇古窑恢复传统制瓷作坊,并复建复烧瓷窑,使景德镇古窑景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代表千年瓷都的一张瑰丽名片。景德镇古窑聚集了2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既保障非遗技艺的传承,也完全可以开展非遗传习和研学体验。位于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内的国家级占绍林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全国70多所大专院校和上百所艺术培训机构开展研学合作,每年接待研学游客3万多人次。同时,景德镇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研学,每年接待境外研学游客8000多人次。
江西婺源有徽剧、绿茶制作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将非遗与旅游景区、研学游等融合,全县4A级以上景区目前均有非遗项目常驻展示,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还将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灯彩等非遗项目展示融入参观游览项目中,推出了严田古樟民俗园、篁岭民俗文化村、茶马古道文化园等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
非遗+演艺 上海青浦
将表演融入实景园林
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
上海朱家角实景版《牡丹亭》就让人印象深刻。园林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外文化展演剧目,由上海世博会文化大使、著名华人音乐家谭盾,“昆曲王子”张军和舞蹈家黄豆豆联袂打造。实景地点选择在青浦朱家角课植园。数目有限的观众席设置在实景园林的河道附近,全程无麦的原生态表演让人无限融入其中,即使对昆曲无甚耐心的观众也仿佛瞬间沉入昆曲的灵韵中。
而苏州沧浪亭《浮生六记》沉浸式昆曲表演,首次打破观演边际,观众进入园林,就进入一个复刻的沈复芸娘的世界,在身着戏服的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随着剧情的推进跟着演员在园林中走走停停,剧情的发展与园林的亭轩廊窗紧密结合,使观众充分感受昆曲之美、园林之美。
透视 “非遗+”还需探索更多打开方式
据了解,“非遗+”的探索模式,还有正在显现效力的“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景点”“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等N种打开方式。
在业界人士看来,“非遗+”理当“以更多种方式打开”。“非遗手艺人大都从市场需求诞生并延续下来。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其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非遗更需要借助新的生存空间延续。”民俗学者宋艾君指出,非遗整体的数量浩如烟海,除了国家级和重要的非遗,更有许多民间智慧。一些非遗项目,可能一个传承人就代表了一个非遗项目。非遗分布分散,有着很强的文化特征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认为,非遗是个文化资源富矿。市场热度才刚刚出现,一方面要谨防过早透支和浅表化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非遗资源与产业业态的互通合作。以有机活化推动保护,才有后劲。
(综合新华社、江苏商报、江西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