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媛用文学启发孩子想象力
30年笔耕不辍,发表作品400余篇,用自己所长引导孩子爱上文学



■许媛致力让孩子爱上文学。 资料图片

■许媛带孩子感受自然。 资料图片

勤奋笔耕,许媛用热爱
书写精彩创作之路
人物简介
许媛,祖籍湖南岳阳,现居广东佛山南海。广东省小小说学会理事,南海区作家协会会员,南海作家协会小作家分会会长。在《佛山文艺》《作品》《小说选刊》《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嘉应文学》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小说400余篇。曾获第四届佛山文学奖、深圳睦邻文学奖年度十佳、粤港澳大湾区小小说征文二等奖等省内外多种征文比赛的奖项。
许媛推荐书目
成年人:《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作者:奥尔加路托卡尔丘克(波兰);《青鸟》,作者:莫里斯路梅特林克(比利时);《没有人在春雨里哭泣》,作者:鲍尔吉路原野(蒙古族);汪曾祺小说、李娟散文、《论语》、《颜氏家训》等。
未成年人:唐诗宋词,刘慈欣科幻小说、曹文轩童话作品、安永直子的小说。
“平时我挺‘宅’的,工作之余,除了晨练跑步和爬山,都会在家里看书、写作。”南海作家许媛笑着说。性格安静的她,平时很喜欢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甚至身边的一草一木。许媛想象力丰富,看到一些奇怪的人和事时,就会发挥想象编写故事情节。这个性格特点也为许媛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多年来,许媛笔耕不辍,在国内外各种报纸刊物上发表散文、小说400余篇。最近她又将40余篇短篇小说集结成书,即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夜歌》,得到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去年9月,南海区作协成立小作家协会,许媛被推选为会长,在南海多所学校担任文学老师。西樵一小、灯湖四小等学校经常出现她的身影,她辅导学生的作文多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并获奖。她说,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学教育上,用她自己擅长的文学写作,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启蒙
鞭炮作坊里种下创作种子
定居佛山南海20多年的许媛,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月田镇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小时候因为一次机缘爱上了阅读和写作。从高中开始,许媛便陆续发表文学作品,她也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小作家”。
“巴陵城往东,去城一百五十里,有蜿蜒窄险的乡村简道,两山排闼,青翠相送,山路盘旋回环,松林葱茏,道路倏忽转弯,若隐若现,群山扑面而来,辗转到山坳处,路口豁然开朗,只见青山环抱簇拥着良田沃野的村落突然出现在眼前,四周青翠的群山搂着一窝良田,开满了紫色的花朵,那是年前收割后种下的紫云英开花了。”这就是许媛笔下的“茨村”。
“当时我们茨洞村里有一个鞭炮作坊,里面有很多收回来的旧报刊与旧书,我就经常去作坊里面的库房翻找我爱看的书。”许媛至今还记得,当时她读小学二年级,曾在鞭炮作坊里看过《儿童文学》《小溪流》和《少年文艺》,书未看完还会带回家继续看,作坊主人叫黄科,他弟弟黄华是市里的小学老师,正因为制作鞭炮需要大量的废纸,黄科就经常在学校回收旧书和旧报刊用来制作鞭炮筒,这个小小的鞭炮作坊也就成了许媛儿时文学启蒙的地方。
许媛出生于中医药世家,祖父是镇里卫生院的老中医,父亲也是当地中药药剂师,家中的医药类线装书也很多,平时许媛也会经常翻看,慢慢地自己也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今年1月,许媛还带着十几名小学生来到桂城平洲唢呐制作作坊,拜访南海唢呐非遗传承人,为南海“大城工匠”主题文学创作搜集素材。“我还写过《良药》《夜歌》《哭灵》《烟花》等短篇小说,就是以我儿时经历过的事情作为创作素材。”许媛说,自己以散文、小小说、短篇小说创作为主,小说中她还以“茨村”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其实就是许媛的家乡岳阳县的茨洞村。
创作
女性视角写出惊艳结尾
看完许媛的小小说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姚朝文评价说:“许媛的小小说具有一种摄魂夺魄的艺术感染力,读了开头,就会爱不释手。”并称她是欧?亨利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中国小小说界的隔代传人。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是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其凭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这“一招鲜”,成就了世界小说界“欧?亨利式结尾”的盛名。在许媛创作的《花凋》《夜船》《花甬跑道》《花菜园》与《上梁歌》等小小说中,均有类似的情节安排与出人意料的结尾。
另外,许媛小小说题材独特、女性意识鲜明。姚朝文评价,其性别意识则触目惊心地描绘了女性的命运中生育的痛苦、成长的煎熬、心理的孤独和窘迫、对抗女性宿命的顽强,是男性作家和男性读者的感觉与想象力难以企及的。姚朝文还将许媛与佛山作家段园晖喻为中国岭南小小说家族里的“乡土派兄妹”,“许媛完全有潜力写出一个‘茨村女性肖像’系列小小说来!”姚朝文说。
在30多年来,许媛在国内外各种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400余篇,最近她将40余篇短篇小说集结成书,即将出版短篇小说集《夜歌》。《夜歌》为四辑——《故乡风物》《陌上花开》《人间风致》《时光记忆》,题材内容围绕湘粤两地民俗与乡土内容展开,既有老家的人与事,女性的困惑与成长,小人物的悲欢,也有佛山南海城市传统文化的吟唱。“夜歌是我们茨洞村的一种民俗,另外还有佛山剪纸、香云纱等本地非遗等内容,里面就有《花凋》《夜船》《花甬跑道》《花菜园》《上梁歌》等篇章。”许媛介绍。除了小说,目前她还在进行儿童剧本创作。
引导
让孩子打开 “七感”体会自然
去年9月,南海区作协成立小作家协会,许媛被推选为会长,首批就有100多名中小学生申请加入小作家协会。对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也有兴趣的许媛,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发光发热的用武之地。
“原来我只是自己创作,现在我可以带动南海更多的文学新苗学习成长。”不仅仅是小作家协会会长,许媛还担任了南海区文化馆组织的“文学进校园”主讲老师,平时周四下午,她都会在西樵一小等南海小学进行授课,教孩子们童诗、童话、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进行阅读推广和写作等教学工作。另外,每年暑假,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只要有时间,她还在大德社区进行文学义教活动。
写好文章离不开文本阅读,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物也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文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能培养写作技巧与语言,最好能做读书笔记,另外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很重要,这是文章出彩的关键。”许媛说,她在教小学生作文时,经常说要打开人的七种感官,除了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五感外,还要有心感与通感,“心感就是联想能力,通感就是打通五感的能力。”
平时喜欢晨跑的许媛喜欢观察周边一起晨练的人。有一次她在映月湖公园晨练,发现之前一位中年大叔突然变胖了,而且脸色神态都与之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就把这个细节记在了自己的小本子里了。还有一次,她带着学生去映月湖公园体验观察,在大家都觉得平淡无奇的时候,许媛告诉学生,可以带着任务在公园里去寻找十种花草,看看谁最后找到的最多。原来,平时许媛晨跑的时候,除了周围晨练的人,她还喜欢观察映月湖公园里的植物、石头、湖水、石桥,会赋予这些花花草草以人物性格特征,“映月湖公园就是一座宝库!”许媛笑着说,“只要启发得当,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不要随意对孩子说‘不可能’,这样会抹杀掉孩子最宝贵的想象力。”
平时,许媛都会带着一个小锦囊,里面放着小本子和笔,日常生活中碰到有趣的人和事,她就会用几个关键词记下来,有时半夜做了奇怪的梦,睡醒后她也会马上记录下来。如今的许媛,仍然保持着每天固定写五百到一千字的习惯。
定居南海20多年,许媛很重视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她的两个儿子虽然学的是医学,但因为从小受母亲与家庭的影响,他们的文笔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同龄人中也十分突出。通过写作教育与阅读推广,许媛用文学的魅力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爱上阅读与写作。
“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太多了,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心灵侵蚀很严重,影响了他们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许媛说,自己从未离开过书籍,也很喜欢小孩,未来除了文学创作,她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学教育上,用要她自己的文学写作特长,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文/珠江时报记者 王方亚 图/珠江时报记者 穆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