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街道灯湖社区以社团组织重塑相熟互助的邻里关系
建立居民小社团 凝聚善治大力量


■灯湖社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讯员供图)
桂城街道灯湖社区周边生活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超5万的常住人口中,就有3万余人是非户籍人口,其中有来往于广州和佛山工作生活的“广佛候鸟”,有随子女入住的离退休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灯湖社区是如何满足居民多样的需求,并在创建“熟人”社区的过程中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培育社会组织探索基层温情治理
“来,跟着伴奏一起唱。”合唱团又开班教唱歌了。灯湖社区万锦豪园合唱团团长从老师来自北京,退休前从事艺术工作,退休后,从老师跟随女儿到南海生活。起初,她非常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又因为不懂粤语,社交上存在困难。在一场社区举办的妇女节活动上,从老师受邀唱了一曲,打响了她“唱歌好听”的名堂,让她逐渐结识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并组建了合唱团。
在灯湖社区,很多居民有着与从老师相似的经历。“其实他们都是有热情、有能力参与社区事务的。所以,社区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在‘扫楼’时收集居民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根据他们的兴趣建立社团,让他们认识志同道合的人。”灯湖社区党委委员、创熟专干刘伟伟说。
从不愿社交,到走出家门,再积极投身社区各项志愿服务,这个过程中社区负责穿针引线——搭建平台,帮助居民社团成长,组成了书画协会、太极爱好者协会、舞蹈协会……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在社区的引导下聚起来活跃起来,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对社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自2011年起,桂城街道便以“创熟”为抓手,以文化为纽带,在城市社区内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书香文化、社区学院、新型邻里节等品牌服务,创新探索基层的温情治理。
发动社团骨干凝聚基层善治力量
“我是退休公务员,需要讲党课叫我”“我以前是播音主持,我可以教大家粤语”“我爱好拍照,可以帮忙拍活动图片”……社团组织夯实了灯湖社区的居民基础,当社区需要他们时,居民们纷纷站了出来。
“在万锦豪园推广楼长制时,很多社团骨干成员成为我们的宣传委员,去收集居民的意见,把政策宣传出去。”刘伟伟说,发掘社区治理力量的时候,社团骨干是重要的发展对象。
社区洋溢着热情、积极的氛围,人人尽己所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这似乎已成了“灯湖特色”。
上下班的高峰期,街坊会组织巡查,防止电动车上楼;在疫情防控中,街坊会也发挥了坚实的作用,如组建抗疫先锋队,加强小区人员和车辆进出管控,协助物业保安加强卡口检验工作,包括测体温、核验粤康码和行程卡、劝返小区外来人员及外来车辆等,还主动响应,帮助居家隔离的邻居购买生活用品……
灯湖社区通过社团平台、社区志愿服务等形式拉近邻里关系,充分利用社团的居民力量,植入“熟人社区”的文化理念,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氛围,强化居民组织建设,利用居民参事、议事和决事的公共参与有效实现协商共治的治理模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
文/珠江时报记者薛紫琪通讯员苏宇金孔德菲
刘伟伟王小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