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8月2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南海全城亮灯致敬医务人员
    •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 习近平向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致贺信
    • 确定区、镇新一届人大代表选举日为9月23日
    • 前7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两成
    • 新一届“南海名医”名单出炉
    • 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109件商标注册申请

    第A02版:要闻

    • 向甘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致敬
    • 名医工程成为健康南海名片
    • 客运站疫情防控要做到“4个100%”

    第A03版:专题

    • 南海区第二届“南海名医”评选结果公布

    第A04版:专题

    • 地治改革 破除土地壁垒的南海探索

    第A05版:南商周刊

    • “两化”赋新能“西樵面料”将重新定义

    第A06版:要闻

    • 小村居大治理南海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第A07版:要闻

    • 社区颜值提升居民幸福满满
    • 开启“厕所革命”改善人居环境
    • 125家企业比拼“硬科技”
    • 狮山开展党史宣讲红色资源成活教材

    第A08版:要闻

    • 未放款先交费?警惕是诈骗!
    • 不被认定工伤,如何合法合理获得最多赔偿?
    • p4EF
  • 数字报首页

A06:要闻

小村居大治理南海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将服务村民、便利村民、造福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1年08月20日

■桂城中区社区南村涌边一河两岸。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里水大步社区长者送餐党群志愿服务队到社区长者家中送餐。 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摄

■丹灶联沙社区调动社区内“智慧妈妈”巾帼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 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社区供图)

“西城大街要提升改造?我要去提一下建议!”今年,家住丹灶西城社区的岑世杰(化名),在报纸上看到西城大街要改造提升、打造成全新商业街的消息,喜滋滋地穿上鞋子向社区居委会走去,“这条街拥有几代人的回忆,自己也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如今要‘大变身’,肯定要去说说自己的想法。”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国家综合治理能力在基层的具体体现。迈入新时代,随着南海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南海各村居正创新方式走出“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范围有限”“治理方式陈旧”等局面,推动乡村治理向现代化转型。

在这个新的“赛道”上,南海各村居因地制宜、各显神通,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用成文条规,引领村民向上、向善,构成乡村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底子”;通过完善村居参理事会制度,引导村民参与到村居大小事务的决策中来,掌舵领航乡村治理的正确方向;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建起来、强起来,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大小事务,构建乡村治理共治共享新格局。

因地制宜完善村规民约助力乡村人居环境蝶变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是南海村居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普遍做法。自2019年7月《朗沙社区环境卫生公约》表决通过实施以来,每天,家住狮山镇朗沙社区下罗沙经济社的村民梁启康都自觉注意自家出租屋周边、墙壁以及窗台的卫生,看到有脏东西都会主动清理掉。“前段时间也在开展‘三清’,村道、房前、屋后都弄得干干净净。”梁启康说,卫生公约为村民提供了行动准则,同时看到村里变干净整洁了,自己也更加用心维护这份整洁,“我平时也会叮嘱租客,多注意卫生。”

三年来,在上述卫生公约的约束下,朗沙社区各条村道小巷都保持得较为干净整洁。记者走进下罗沙经济社,可以看到宏伟的进村牌坊和色彩绚丽的特色墙绘,往里走,一条硬底化的宽敞大道干净整洁,路旁规划了一排整齐的停车位,沿路一直往里走,祠堂前被白色围栏围起的水塘周边绿树成荫,村民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居环境美丽。

狮山镇朗沙社区“两委”干部罗志烽告诉记者,卫生公约共有7条规定,全都围绕村民房前屋后卫生问题“量身打造”,社区治安队和环境督导员每天到居民家检查督促,对涉及公约内容的问题拍照上传至朗沙诚信管理系统,并督促改正。一年内被记录超过5次的,朗沙社区党委视情况停止发放当年未发放的社区福利待遇或拒绝该居民参与下一年度的社区福利等,从而督促村民遵守规定。“《卫生公约》发布以来,村民更加积极主动维护村内环境了。”罗志烽表示,如今文明晾晒衣物、房前屋后不堆放杂物等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

而在桂城街道中区社区,一份“接地气”的村规民约则为打赢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颜值革命”提供坚实基础。2019年开始,桂城街道中区社区全力推进“三清”整治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居民积极参与,齐齐动手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现在,不少闲置地的杂物清理后进行硬底化,已变成停车位;而“蜘蛛网”线也得到逐步根治,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中区社区自治公约》中,对环境卫生、道路交通、房屋土地、治安等都有细化约束,如各单位、住户有责任清洁和维护屋前屋后及门口范围所属的街巷卫生,维护本社区的公共设施,严禁在房前屋后等位置圈养家禽;若未经批准而乱占路面的,居委会将立即责成当事人即时清理,若当事人拒绝,居委会将派人清除堆放物,并处以1000~5000元/次的清理费用。林杰文说,自从有了自治公约的约束,中区的道路交通环境顺畅了很多。偶有杂物堆放的现象,也由集体组织及时清理,以示公约的公平公正。

为巩固社区“三清”成果,中区社区还联合嘉仁芝公司组建“三清”队伍,每周前往辖下一个经济社进行清理,确保社区内街巷整洁。

创新打造基层议事平台引导村民参与村居发展建设

8月18日,为期近一个月的第三届大沥镇凤池社区文化艺术节迎来闭幕的日子。这段时间,在文化节的每个活动上,凤池社区居民陈少芳几乎都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他们都是一群很热心的街坊。”陈少芳笑着说。

对凤池社区居民来说,有困难想解决、有心愿想实现,不少需求在家门口就能满足,分布在社区各个片区的上千名志愿者,为其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017年6月开始,凤池社区加大力度培育社区群团组织,经过4年的协同发展,形成“服务参与-骨干挖掘-创投孵化-组织成型-服务社群”的社会动员路径。2019年12月正式成立“红凤志愿服务”品牌,搭建起“社区党委+经济社妇委+志愿V站站长团+社工+志愿服务队队长”的“红凤议事厅”社区治理平台。

例如,11支红凤志愿服务分队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地去聆听、收集社区居民的所需所想,并针对社区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弱势群体的孤独感、新市民融入程度低等公共问题,在议事厅活动上提出缓解或解决的建议。凤池社区的“红凤议事厅”,正是致力于联动发挥居民的力量,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以多方协同、全民志愿的形式,为社区品牌服务的建设、公共事务的解决出谋划策,从而达到社区治理的有效成果。

除此之外,凤池还成立社区参理事会。值得一提的是,参理事成员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近30%,给外来人口更多的发声机会,让外来人口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和谐五十一工程和社区参理事会等组织,架起了新旧凤池人的连心桥,打造新旧凤池人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共同参与凤池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营造共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在九江下东村,村民特别崇敬一位神明——周将军。村里现存的周将军庙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地方。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八,下东村都会举办“周将军”庙会,并由此发展成“周将军文化节”,这也是下东村将民间信仰与慈善融合的创新之举,促使民间信仰有效转化为教化人心、服务社会的平台。

而负责主办“周将军文化节”的周将军理事会,是由本地企业家自发组建而成。理事会通过定期筹集款项,部分用于举办文化节,部分用于慰问困难村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这也是村企共建助力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理事会也希望通过连年举办“周将军文化节”,为“周将军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道德教化、公益慈善、民间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下东村这张“文化名片”做大做强,同时形成议事制度,定期围绕村居各项建设发展建言献策,为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添砖加瓦。

多元主体参与村居建设共建共治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此前在村居,很多公共服务、村居活动的开展,多是依赖村居委会,而村居委会行政事务多,服务专业性、创新性不够,成为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的一个掣肘。现如今,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体系的构建,成为改善整个局面的重要支撑。

“一社一景由我创,我们的村居美景自己造!”今年,丹灶镇妇联将联沙社区沙墩冼经济社作为“一社一景由我创”打造活动的首站,通过积极调动经济社“智慧妈妈”力量,组织开展议事厅物色合适的选址、共同商议方案、组建社景打造小分队,有序推动项目最终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了解到,丹灶联沙社区“智慧妈妈心灵驿站”发展服务项目立项之始,本着激发社区基层妇女活力,发挥社会组织枢纽性作用。团队最初成员为社区下辖6个自然村的妇女执委,经过5年发展,团队现有72名成员,她们都被称为“智慧妈妈”。5年时间,“智慧妈妈”团队探索出基层妇女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新模式,逐渐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巾帼力量,为乡村治理注入一股重要巾帼力量。

“潘叔,今天的菜色不错,有黄花菜木耳蒸鸡、海带黄豆龙骨汤,还有时令蔬菜!”每个工作日的中午,里水大步社区大江南经济社82岁的长者潘叔总会坐在门口,等待志愿者上门送来一份暖心餐。

2020年11月,大步社区长者饭堂正式启用运营,并通过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做到党委牵头、乡贤出资、党员参与、社工义工协助、干部兜底,为社区就餐难长者搭起一座连心桥。为了将温暖准确送达,社区党委及新乡贤文化促进会在前期进行大量走访入户,向对象介绍送餐服务的初衷,了解老人身体情况、饮食习惯,了解子女家庭情况、工作地点及单位、联系方法,填写意向书等。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择首批10位服务对象,并组织全体干部、党支部书记、社委、新乡贤文化促进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专题学习会,动员成立长者送餐党群志愿服务队。

大步社区长者饭堂日常运营经费由社区新乡贤文化促进会支持。2019年12月18日,在里水镇、社区党委的指导下,大步社区新乡贤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成立初期,促进会以“热心公益,协作社区”为标准,筛选了37家会员单位。如今,促进会拥有的会员单位已增至42家,全面覆盖大步社区内规模企业,遍布纺织、服饰、机械、家居等行业。

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会成立后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企业与村居、村居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村民们看到这么多乡贤跟随着社区干部热情积极地参与社区治理事务,真心对待村民,对社区日常开展的工作就更支持。”

记者手记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乡村治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南海的乡村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这也对当下的乡村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南海村居则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一幅不错的治理图景。

如今,南海各个村居里,村民如果想知道村集体有多少“家底”,可以到村委会村务公开栏去瞧一瞧;想讨论村口停车位怎么划分,可以在议事会上议一议;对于村内改造项目有想法,可以直接向村干部反映。这些场景,记者在走访南海各村居时经常可以看到。

出台村规民约、搭建议事平台、加强自治组织建设……正是有了这些“法宝”,才能不断健全和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体系,筑牢南海基层平安稳定发展的基石,成为不断深化乡村治理的“一纸良方”。

以前是村居“两委”唱“独角戏”,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一筹莫展;现在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让广大居民群众成为“主角”,并通过基层自治组织、议事平台发声,享受亲身参与、亲手创造的幸福生活,共建共治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任何一个社会治理的环节中,“人”永远都是核心,乡村治理也不例外。乡村治理既服务于人,也要树立服务性思维,坚持以人为本,将服务村民、便利村民、造福村民真正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让乡村成为真正留得住“人”的“港湾”。

策划/珠江时报记者赵艳丽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吴泳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丁当朱明菲彭燕燕吴泳陈志健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