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为南海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这里的乡村文化 到底有多“香”?

■大沥大镇社区读书驿站。(通讯员供图)

■西樵松塘村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村貌。
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桂城夏南一村史馆,陈列着许多承载着村民记忆的老物件。
珠江时报记者/曾蓉摄

■狮山芦塘社区村道上随处可见的宣传展板。珠江时报记者/杨世聪摄

亭台楼阁中,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楹联,可以让人细细品味;以古旧建筑活化而成的村史馆中,一个个经历过时光打磨的小物件,让人感受到何为“乡愁”;家门口那热闹的社区文化节,总是让人乐而忘返;各镇街火热开打的村居篮球赛,也让不少村里的年轻人热血沸腾……在南海,充满魅力的乡村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让人直呼“真香”的美好现象。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但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在南海的乡村里,各类文化元素、文化阵地、文化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日渐多起来的文化载体,为南海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强大的“灵魂”。
文化气息
家风家训随处可见
“列嶂环朝水绕芦溪神得所,圣恩溥荫露凝塘树叶沾春。”在狮山镇芦塘社区,年近70岁的旧村经济社村民兴姨对这22个字早已熟记于心。
这副对联刻在列圣宫门前,诉说着这个村落的古韵。2019年,列圣宫被改造为村里的村史馆,里面不仅陈列着村里保留多年的古籍等旧物,更是通过展板展示了村中乡贤的家风故事和家训。
兴姨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来到列圣宫,与她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参天的大榕树下,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过来,或是坐在列圣宫前乘凉纳荫,指着门前的对联和孩子说着村中圣贤的故事,或是走进列圣宫,重温先人的美好品德。
在芦塘社区,家风故事、家训的文化元素,在村道两旁随处可见。芦塘社区旧村经济社的进村道路上,一路都设有古朴的宣传展板架。展板上图文并茂的故事、家训以及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等,读来既上口,又引人沉思,让村民浸润在文明乡风之中。
在南海的各镇街,文化正渗透在村居各角落,甚至连社区公厕外都有雅致对联。位于大沥镇凤池社区凤西公园的“五星级公厕”,是一座白墙灰瓦、有着圆形拱门的建筑,其古朴素雅的外表,让不知道的人路过时想不到是个公厕。拱门的两侧还挂了一副“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的对联,在公园花木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别致。
在里水宏岗村入口处,曾经的公交临时上落点也是一个标志性景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天花挂着灯笼,两旁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宏岗家风家训。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其有别于一般的候车亭,美丽又实用。
文化印记
激活乡村最美“馆藏”
“这个馆展现了我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很亲切,很感动,也很温暖。”走进夏南一村史馆,看着当中陈列着上个世纪使用的家用扬谷机、夏教粮仓曾使用过的财务印章和记账本,村民郭女士感慨万千。
不久前,桂城街道夏南一社区的村史馆建成投入使用。为了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与乡村文明,这个村史馆由夏南一大队机电站的老建筑盘活而成。这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建筑,青砖外墙,质朴风格,是夏南一文化的见证者、传承者。在活化改造中,夏南一社区采用了三馆合一的模式,将其打造成为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V站、村史馆等多个阵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夏南一践行乡村振兴的成果、文明楷模、文化传统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其中,夏南一小学生创作的多幅“美丽夏南一”画作也在馆内展示。在志愿V站,夏南一志愿者们关爱一线劳动者、保护环境、建设美好乡村的点点滴滴都被记录了下来。
南海村居里的这些馆站类载体,大多由旧建筑活化而成,有些改造成了村史馆,有的改为乡村振兴馆,新的功能在聚了人气的同时,也让这些承载着“乡愁”的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同时,这些载体也为村里增加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振兴渗入居民生活。如位于丹灶镇的仙岗书院,里面便有着金漆木雕的古戏台、古董雕花门板以及做工精致的藤编手工艺品。在保持和发展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仙岗村引进民间收藏力量活化古村,深挖道家文化和岭南文化等传统文化,让村民更加深入了解文化振兴理念,共同维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这些带着文化印记的村史馆,还有书香飘逸的读书驿站。九江镇海寿岛读书驿站设立在海寿村委会旁,藏书量超过5000册,为岛上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它以书香迎接四方来客,为南海树立起了一块散发着书香韵味的乡村新地标。
文化品牌
提供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小吃摊位、篮球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社区开笔礼……从7月20日起,为期一个月的活动,让大沥镇凤池社区的林晓筠一家玩得不亦乐乎。这已经是他们家第三次参加凤池社区文化艺术节了。这是凤池的重点文化品牌,融合了凤池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地文化、产业文化与慈善文化,集中展现了风池多元、包容、创新、敢为、慈善的文化基因。它成功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生活,呼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唤起了很多人的共同回忆,更体现了“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要义。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而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的精神磁场,文化活动则是文化品牌的载体。在南海的乡村里,各种带有本土印记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文化盛宴的同时,也正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改变着一个地方的精气神,也成为推广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
拜孔圣庙、步青云路、登翰林门、行月池运、领翰林利是……每年10月初,西樵上金瓯松塘村“翰林文化节”如期上演,村里老少妇孺都来到孔圣庙广场,犹如过大年般热闹。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2012年10月,翰林文化节中的重头戏——“松塘村孔子诞”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首届翰林文化节期间首次恢复开设至今,该活动已经演变为松塘乡民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松塘村民区振作作为一名退休老师,是孔子诞文化活动的推动者之一。他撰写了孔子诞的介绍资料、与其他乡人倡议重修孔圣庙,最终推动了首届孔子诞文化活动的正式启动。除了区振作等老一辈松塘人对孔子诞的重视,如今年轻一代也有很多人积极参与进来。
连续举办的翰林文化节,已经成为松塘古村以及西樵镇一项著名文化品牌活动。在松塘村辐射带动下,西樵镇简村也以北帝诞等传统节庆活动为契机,结合自身资源打造“古韵简村”文化活动年;百西社区结合风俗传统,举办“六祖诞”祈福斋宴等民俗文化活动……
从随处可见的文化载体,到日渐兴起的文化活动,再到一些已经坚持了数年的文化品牌……在南海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一张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在丰富村民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让南海各镇街乡村文化魅力得到不断延展。
记者手记
文化渐兴乡村铸“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何提振乡村“精气神”?答案必然就是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不仅指向物质财富,更通向精神层面。振兴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意义深远。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激活传统乡村之魂,南海正在实践之中找答案。
一颗文化的小种子,成长起来后,会释放出无穷力量。例如,从龙舟文化中提炼出的精神元素,直接推动了大沥镇盐步社区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步伐,使历史悠久的古村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文化不仅促进着南海乡村的发展,也提升着乡村治理的氛围。南海的农村社区,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截然不同,居民中不仅有土生土长的乡民,更有外地而来的追梦者们。乡村文化,便成为了一个精神磁场、一种精神纽带,起到凝聚群众、呼唤乡情、完善服务、构建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的作用。
在南海,无论是文化设施、文化载体还是文化活动,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这过程中,人们接受的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从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和载体中,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文明熏陶。在南海,丰厚的乡土文化土壤中,正开出各有特色的文明之花。
从搭建多元平台、丰富表现形式、创新供给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南海正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地方本土文化,让乡村文化走进群众,贴近心灵,从而发挥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功能。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这些乡村文化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给人以力量和温暖。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曾蓉陈肖玲彭燕燕通讯员邵泳雪邓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