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4月27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努力打造东西部协作新样板
    • “五一”全国2.5亿人次将出行
    • 全方位高标准推动对口援疆工作
    • 南海专利申请量占全市近三成
    •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超10亿人
    • 南海又有两人获评“广东好人”
    • “功夫角”火热背后的传承与创新

    第A02版:要闻

    • 这栋“亿元楼”新贵如何傲立“江湖”

    第A03版:要闻

    • 甘当铺路石 为民保畅通
    • 村民活动有阵地 老人节日有利是
    • 解码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
    • 邀你参加征文活动讲述与党的故事

    第A04版:要闻

    • 以学促知以知促行 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 看狮王争霸 叹西樵美景
    • 学子创意手绘宣传“扫黄打非”
    • 百幅佳作免费赏持续至5月中旬
    • 学子同台表演 推荐经典好书
    • 补办不动产权证公告

    第A05版:要闻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 政法系统“亮剑” 打击知识产权犯罪

    第A06版:文化

    • 武出南海魅力

    第A07版:教育

    • 南海 10人上榜 其中3人连任
    • 关注心理健康 呵护学生成长
    • 八校联盟 优化共享教育资源
    • 千名高三学子登上展旗峰顶
    • 师生徒步11公里感受家乡蝶变
    • 政银打造“预付费”监管平台佛山中行守护消费者“钱袋子”

    第A08版:健康

    • “夜路人”永不言弃 “守夜人”相伴同行
  • 数字报首页

A08:健康

“夜路人”永不言弃 “守夜人”相伴同行

南海区人民医院邀癌症“病友”分享抗癌心得,医务人员讲述肿瘤病区的感人故事

2021年04月27日

■为感谢南海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患者送来锦旗致谢。 通讯员供图

■南海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护士悉心照顾患者。 通讯员供图

夜幕降临,当大多数人进入梦乡时,南海区人民医院肿瘤病区的灯光却从未熄灭。肿瘤病房里的“守夜人”正在不眠不休地为病人守住希望的灯光。

在肿瘤病区这个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守夜人”的陪伴在“夜路人”的旅程中不仅创造了许多奇迹,也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日前,南海区人民医院举办了主题为“点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国”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医院肿瘤之家邀请了近20位癌症“病友”举行抗癌之路分享会,分享抗癌心得和感人故事。

暖心活动

癌症“病友”分享抗癌心得

“我是一个肠癌和胃癌的双癌患者,确诊至今已多活了20年,这多亏了家人朋友和医生护士的引导、照顾和陪伴。我觉得好好生活最重要,我回来当义工,也是想鼓励更多的病友们,要乐观生活、要相信医护人员、要积极地接受治疗,我们一定会活得更长久、更快乐。”分享会上,癌症患者郭叔以身说法,颠覆了在许多人心中“癌症就是绝症”的看法,也给了广大癌症“病友”莫大的鼓励和希望。

在该院肿瘤科二区,受邀的“病友”围坐一起,大家有说有笑,不时地与身旁的“病友”交流着,或是与相熟的医生护士打起了招呼。在这个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记者却感觉不到一丝想象中的压抑和悲伤的气氛。

“此次回来的病友都是曾被诊断为癌症晚期的,在这里经过有效治疗,他们都已5年以上,有的10年以上没复发了,甚至像郭叔已经20年没复发。让他们分享抗癌心得,就是通过他们向癌症患者传递信心和希望。”肿瘤科二区主任古伟光说,随着医学的发展,癌症也是可防可治的,至少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延长寿命。他建议癌症患者要冷静、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要病急乱投医。

南海区人民医院(南海区癌症防治中心)肿瘤科是佛山市十三五重点学科、南海区十三五高水平重点专科、省重点培育学科、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已成为国内设备一流、技术含量高、环境好的治疗中心之一。2020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市、县级癌症防治中心,也是佛山市率先开展体部立体定向放疗、三维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的单位。

目前,肿瘤科分两个病区,共有医生18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8人,专科护士52人。一区、二区主任均是南海区首席名西医、南海区高层次人才、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出版编著5本,获得佛山市、南海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5项。

“我们实施多学科协作诊疗制度,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热疗及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综合诊疗技术已达省内先进水平。关键是患者要有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家属理解支持,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肿瘤科二区副主任卢奕宇表示,把癌症变成一种慢性病来治疗,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对许多癌症患者起到了安慰的作用。所以,医护人员不仅是在治疗疾病,更多的是在学习如何和病人相处。

以南海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为基础,南海区人民政府将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华南理工大学综合癌症中心,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癌症中心和医院的金字招牌。

“夜路人”的旅程

玲姐“坚持吃着药,像健康人一样回归社会”

“玲姐,几个月没见,气色很好了哦。”在南海区人民医院五号楼四楼的肿瘤科二区里,护士长邹静荷与癌症患者玲姐亲切地打着招呼。如果不是门牌上的“肿瘤二区”字样,很难想象这个满是欢声笑语的地方是病房,而眼前这些微笑交谈着的人是癌症患者。

“是呀,护士长,心情好休息好,整个人精神状态都不错。”玲姐笑着朝邹静荷迎了上去,两人像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唠起了家常。

2007年,年仅37岁的玲姐被诊断出肺癌,这对正值壮年的她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吃过中药也吃过西药,接受过手术或是做放疗,去过很多医院,病情一直反反复复。”最后经亲属介绍,玲姐来到南海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治疗。

肿瘤科二区主任古伟光经评估,建议她使用靶向治疗。但是靶向治疗一个月需要1万多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再加上玲姐的病情过重,有些人开始劝她放弃治疗。

“是我爸爸站出来,挨家挨户借钱筹款,他说自己的女儿一定要救。”玲姐向记者讲述着,眼里闪着泪光。半年后由于效果明显,医院还帮她申请了中华慈善赠药慈善行动项目,减轻了她的负担。她说,这段难熬的日子里,是家人和医生护士给予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阿冰“没有定期复查,病情复发后才后悔”

坐在旁边的阿冰听完后哽咽了,对于玲姐的故事,她感同身受。

2009年,她被检查出乳腺癌,到南海区人民医院做手术进行肿物切除后出院;2012年,阿冰觉得骨头疼痛,再次回来医院检查,才发现癌细胞已经由乳腺转移到了骨髓。

前前后后几年里,她需要定期回医院接受化疗、放疗、检查等。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护士们都没有看到阿冰回来复查,也联系不上她,甚至以为她已经过世了。直到阿冰因为疼痛又出现在医院,大家才了解事情的原委:阿冰的家庭并不富裕,定期抗癌治疗的费用、儿女上学的费用、家庭的日常开支等,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因此她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

“我现在也意识到了,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定期回来复查。虽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楚,但是活着就很好。”阿冰平静地说。

郭叔“多活了20年,如今回医院当义工”

在这群“病友”当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今年已经71岁的郭叔。年轻的时候他当过保安队长,因为做事认真、热心肠,被举荐当了村长。2002年,他被确诊为肠癌,做了手术后,八九年都没什么事,直到2011年,他到医院复查,被检查出癌细胞从直肠转移到肺部,成了一名“双癌患者”。

“虽然我经历过大风大浪,但面对癌症的时候依然害怕,是这里的医生护士每天都跟我交流,给我鼓励,让我多活了20年。我现在放平了心态,一定要再多活几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经过抗癌治疗及心理疏导,郭叔保持不错的生活质量,状态好时还会外出旅游。

如今他回到了医院,成了一名义工,用自己的抗癌经历鼓舞更多癌症患者。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熟人,对方也患了癌症,但一直只吃中药,不去医院就诊。郭叔就一直劝导她。直来直往的郭叔秉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活出了新的人生。

“守夜人”的陪伴

“尽力缓解患者痛苦,倾听他们的心声”

“阿悦,有一段时间没见啦!”“冰姐,最近感觉如何?”应邀回医院参加分享活动的病友与医生护士热情地打起了招呼。他们中有治癌6年的,有12年的,还有20年的,在抗癌之路上早已与医院的医护人员成为家人,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曾经18号病床有一位肿瘤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了,我们护士每天都坚持帮她擦身,喂她吃东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就跟我们说起了她人生的遗憾:60多岁了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儿女陪伴,非常后悔年轻时不结婚的决定。”护士张悦回忆道。

诸如此类的遗憾非常多,在肿瘤科二区病房工作了十几年的护士长邹静荷说,作为医护人员,最大的努力就是缓解患者的痛苦,倾听他们的心声,服务好方方面面。

2020年疫情期间,医院接诊了一名来自澳门的癌症患者,由于疫情的原因,患者家属不能到医院陪护。在诊治过程中,护士们经常帮助患者擦身,与家属在微信上密切沟通病情。然而由于病情加重,患者住院半个月后就去世了。为此,医院也尽力帮助患者处理身后事、联系殡仪馆等,帮助患者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

“肿瘤科的各位护士天使,很感谢你们3个月以来的悉心治疗和暖心照顾。”“卢医生你好,今天我爸爸离开了,我代表家人感谢你们对我爸爸的悉心照顾!感谢!”……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表达了患者与医护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真挚诚恳的言语也饱含着对科室优质服务的肯定。

“尽最大努力,把癌症变成慢性病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的许多‘不治之症’,现在已有手段治疗,且疗效不断提高。”肿瘤科二区主任古伟光说,人们闻癌色变,一旦被确诊,多数人就会变得焦急、恐惧、孤独,就像生活在黑夜一样,把自己比喻成“夜路人”。而作为肿瘤科的医护人员则被外界比喻为“守夜人”,除了提供科学精准的治疗,更多的是鼓励、陪伴和疏导,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尽可能地减缓患者的痛苦,延长他们的寿命。

“我们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把癌症变成慢性病治疗。”肿瘤科二区副主任卢奕宇说,近年来肿瘤治疗手段方面又增加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非常有效,这些治疗手段不光提高了治疗的疗效,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疗的毒副作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例如71岁的郭叔患“双癌”20年了,经过积极治疗,生活质量也得以保障,生活乐观的他还经常到泰国、新加坡等地旅游,时不时还会回到医院做义工,用自己的抗癌经历鼓舞其他癌症患者。

“希望把夜守得更好更久一些”

肿瘤病房里的医务工作者,似乎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如果和身边的亲戚朋友说起在肿瘤科上班,听到更多的回答是:“压力挺大的吧?环境也挺压抑吧?”或许在多数人的眼里,肿瘤是痛苦、不幸、压抑的代名词。

但在南海区人民医院肿瘤病房工作多年的医护人员看来,肿瘤其实没有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在他们印象中,病房里数不清的患者其实都是演绎“生命勇士”的主角,一个个乐观而又充满力量。

“我们每个月大约会送走6~7名患者。虽然习惯了面对死亡,但每一次心里都挺难受的,他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邹静荷说,因为还要面对更多患者,不能将负面的情绪传递出去,因此必须平息自己的心情。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让我们的夜守得更久一些,让患者的生命之光延续得更长。”卢奕宇说,每次手机收到患者的感谢信息,说病情已好转,就多了一份欣慰。

正是医护人员甘愿把夜守得更好更久的付出,才有了“夜路人”更加积极乐观的旅程,直至看到黎明的曙光。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策划/梁筠仪蓝志中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方婷 文/珠江时报记者方婷蓝志中实习生许可可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