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环境整治 小渔村实现大变身
大沥镇渔业社区积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渔业社区文化长廊环境优美,是社区最大的公共空间。
■雅瑶水道渔业码头。
“恭喜渔业社区!”今年3月,大沥镇召开2020年市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检查表彰会议,表彰渔业社区在2020年第四季度检查中跻身全市前五名,获得100万元市级奖励。
“小渔村”为何能突围而出获得市级奖励?近日,记者来到大沥镇渔业社区,专访渔业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永华,了解该社区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成果。
空间虽小停车却有序
渔业社区位于大沥镇东部,毗邻珠江,全社区用地面积约53亩,其中住宅小区用地23.58亩。社区户籍人口1500多人,流动人口270多人,人均占地不足20平方米,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村社区。渔业社区的前身是“黄岐海丰渔业社”,组建于1958年,社员主要是来自佛山、广州和东莞等地的渔民。
“当前,渔业社区以本地户籍居民为主,是‘农民上楼’的典范,居民都住在14栋公寓式住宅内,住宅楼栋之间高密度和社区用地高建成度,导致缺乏承载记忆与村庄特征的节点空间,并伴随着住房紧缺等问题。”吴永华表示。
密集的社区土地空间使得居民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因此,渔业社区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步。“居民居住环境都十分集中,户与户之间距离短、相互影响大,因此做好人居环境工作十分重要。”吴永华说。
走进渔业社区,可发现路边停放的车辆较少。原来,渔业社区建设了一座有300多个车位的停车楼,居民车辆统一停放到停车楼,车辆乱停放等乱象大大减少。对于电动自行车,社区安排在街巷的尽头处统一规范摆放。目前,社区内已呈现出“空间虽小,车辆却有序停放”的良好局面。
在全镇率先实现雨污分流
2019年,渔业社区被大沥镇定为“美好人居生活示范社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年的国庆中秋晚会上向广大居民发布“渔业社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吴永华表示,希望通过小投入撬动扶持资金及部门资源,弥补社区经济底子薄弱、土地资源贫乏等不足。
据了解,“三年行动计划”包括积极推动渔船停泊点更新改造工程,适时规划休闲渔业观光旅游项目;借力“雨污分流”实现地下管道及地面改造,强化“三清理”工作力度;启动外立面改造工程,整治楼面设施。
近两年,渔业社区发动党员骨干带领热心居民、志愿者一同发力,倡导全体居民参与清理居民楼房前屋后及楼梯过道的杂物。同时,社区发起“卫生之家”评选活动,面向全体居民进行评选,在社区内形成以党员及热心居民带头,其余居民“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在吴永华看来,社区面积小,也不全是坏事,各项工作或会因此而开展得更顺利。2020年11月,大沥镇第一个雨污分流工程项目——渔业社区雨污分流工程通过验收,下水道管网得以改善,真正实现截污到户。得益于社区党委的提前准备和全体居民的积极配合,雨污分流工程仅用3个月就全面完成,为社区人居环境“加分”作铺垫。
“很荣幸能拿到市级的奖励,这离不开党员、志愿者的带头和全体居民的积极配合,大家对维护环境卫生和道路秩序都作出了贡献,这份荣誉属于所有人!”吴永华说。
治乱造景提升社区面貌
九村涌涌岸滨河步道是渔业社区最大的公共空间,早些年已建设成休闲长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简陋的设施配套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要。2018年,为完善社区公共停车楼周边设施及环境配套,实现社区整体面貌提升,渔业社区文化长廊及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动工。社区充分利用区扶持资金和“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奖励金,积极配合大沥市政“花满沥城·美化渔村”建设工程项目,聘请专业的市政园林设计单位,结合河涌两岸景观、渔家文化元素,打造社区亮点工程。
目前,渔业社区文化长廊环境优美,沿路设立多个渔业文化、党建文化宣传牌,并设置渔家生活体验区,面貌焕然一新。“作为社区最大的公共活动空间,长廊每晚都会聚集不少人。河涌水质变好,涌边路装饰美观,居民都喜欢到这里散步,感受社区独特的美。”吴永华说。
在渔船乱象整治方面,渔业社区同样花了大力气。近几年,社区清理大批“三无”船只,拆除雅瑶水道旧码头,新建一座具有网红气息,安全、牢固的码头,未来或将发展观光旅游业,将社区打造成渔业科普基地和旅游景点。
吴永华表示,接下来社区还将对大部分老旧居民楼进行外立面翻新,将居民楼外立面改造成富有网红风格的涂鸦墙体,进一步提升社区环境面貌。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吴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