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正增长 经济总量将破百万亿
中国经济走出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迎来里程碑式新跨越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发)

■中欧班列(中国郑州至芬兰赫尔辛基)驶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圃田车站(11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在即将收官的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即将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在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走出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
2021年,中国经济将阔步迈入新发展阶段。专家表示,明年宏观政策将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激发并提升内需潜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迎来新跨越
经济总量将破百万亿大关
12月11日20:00:02,京东商城诞生全国首单电商平台数字人民币消费。从12月11日20时-12月12日20时,京东场景有近20000笔订单通过数字人民币支付,其中最大单笔线上支付金额超过1万元。这是京东数科12日发布的数字人民币双十二电商平台消费战报。
仅仅一个月前,各大电商平台“双十一”交易额刷新纪录,其中天猫实现成交额4982亿元,京东录得销量2715亿元。无论“双十一”亦或“双十二”,都只是一个引信,真正的爆发性力量,潜藏在加速回暖的中国经济中。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升温趋势仍在延续。11月三大采购经理指数位于年内最高点,实现“九连荣”,市场预期不断增强;11月出口增速高达14.9%,外需市场加快改善;11月金融数据多项指标回暖,狭义货币(M1)再创新高,显
示企业活力持续增强。
不断增加的转正指标,超出预期的经济表现,这背后是内需持续回暖,生产加快复苏,新兴动能崛起。
“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走在了全球前列,彰显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指出。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补充报告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该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测的1.8%上调至2.1%。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迈上新台阶,预计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已迈入一万美元门槛,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育新机开新局
政策红利激发强劲动力
回望这一年,中国经济在疫情“大考”下,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从重启到复苏,从走出阴霾到重拾活力,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8%”到二季度、三季度的“3.2%”和“4.9%”,走出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
特殊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过数月时间,中国经济就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单。
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不平凡的成绩背后,是不平凡的努力。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赤字规模1万亿元,发行抗
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一揽子对冲政策对稳定经济基本盘形成强大支撑。
牢牢抓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培育新业态、增强新动能的政策举措次第发布。
强化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全年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全年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一系列聚焦“六稳”“六保”、纾困企业的政策密集落地并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全国共清理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无分歧欠款近1500亿元,清偿进度超9成。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查显示,由于供需同步改善,加之惠企纾困政策持续落地显效,中小企业效益状况略有改善。10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4个月持平或上升,目前已升至今年2月以来最高点。
迈进新阶段
明年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
展望2021年,专家表示,宏观政策将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激发并提升内需潜力,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短期影响,主要在2020年上半年已显现出来,在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和强力逆周期调节政策对冲下,经济逐步向潜在产出附近恢复。
在刘向东看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综合考虑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全球疫情控制的不确定性等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将延续2020年下半年恢复性反弹势头,因较低基数和刺激政策见效落地的影响,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7.0%以上。
“在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是一个持续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增速有望达到8%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形势,通过RCEP等一系列自由贸易安排,将有效提高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中国同东盟和区域伙伴的一体化水平,服务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恢复相对乏力,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明年将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延伸阅读
中欧携手抗疫共促经济复苏
人口不足6000人的波兰边境小城泰雷斯波尔,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第一站,每天有10到20班中欧班列经过这里。“凭借欧盟门户的位置优势,泰雷斯波尔从‘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发展中获益良多,”市长亚采克·达涅鲁克告诉新华社记者。
今年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凭借分段运输、不涉及人员检疫的独特优势,实现运量逆势增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中欧班列今年开行超万列,达10180列,运送集装箱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通达欧洲21国。
中欧班列为欧洲民众送来一批批防疫物资,在疫情最危急时打通“生命运输线”;中欧班列也为欧洲企业增加对华出口提供了物流便利,在率先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中国与期
待复苏的欧洲之间架起“民生桥梁”。达涅鲁克说,开行刷新纪录的中欧班列也有望为沿线地区带来更多投资,期待2021年能与中国进一步深化合作。
列日机场是比利时货运吞吐量最大的机场,欧洲疫情最严重时期,这里曾是转运抗疫物资最重要的枢纽之一。受疫情影响,欧洲许多实体商铺被迫关门歇业,而中国电商则为欧洲消费者打开一扇新窗。不久前的“双十一”期间,列日机场又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列日机场首席执行官卢克·帕尔东在接受比利时媒体采访时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不仅有益于航空业,也有益于其他行业;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全世界。
面对疫情,中国与欧洲国家尊重科学,分享经验,为全球树立了“事在人为”的良好示范效
应;面对经济复苏的共同挑战,中国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合作诚意。
据欧盟统计,疫情期间,中欧贸易额不降反升。今年前7个月,欧盟27个成员国与中国进出口总额为3287亿欧元,同比增长约2.6%,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一直保持至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中欧合作取得目前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注重务实合作,较好地管控分歧。当前,中欧间尤其需要保持初心、强调务实合作、抵御外部干扰、增进政治互信,在双边谈判中相向而行,并力争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领域的合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