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南海非遗流行起来
结合现代需求,借助线上渠道,使非遗文化真正走进生活

①

②

③
①香云纱服饰走上时尚舞台。
②九江双蒸“本味寒造”系列酒产品。
③旺阁古法酿造酱油。
香云纱织造、九江双蒸酒酿造技艺、金箔锻造技艺……南海目前拥有66项非遗名录。如何让这些传统技艺融入我们的生活,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带给市民全新的感受,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南海区的非遗项目纷纷求新求变,尝试结合时尚潮流,实现活态传承,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珠江时报记者特意走访了几个非遗项目,观察老技艺与新创意碰撞出的火花,为非遗走进生活寻找更多可能性。
非遗“牵手”时尚
香云纱:十八岁到八十岁,都能穿
由南海本土人一手创立的中式美学生活馆“匠曼延”致力非遗产业化。被称为“软黄金”的非遗面料香云纱,便是匠曼延的主攻品类之一。馆内随处可见的香云纱作品,藏着匠人一针一线织造的功力,又以不拘于传统样式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些精美的织物,暗藏着匠曼延被时代赋予的使命:让香云纱的价值为更多人所认识,并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编织”出一条从织造、晒莨染整、设计、打版生产到营销推广的全香云纱产业链。
早在2017年12月底,匠曼延在艺术空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香云纱时尚秀。非遗文化传统面料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让一众前来观展的朋友大开眼界。随后,匠曼延带上自己的作品走遍各地各大展会,将中式美学的概念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大家的传统印象中,可能觉得香云纱的面料和款式都比较老旧,但是通过我们的审美设计、市场规划和传播运作,逐步破除大家的刻板印象:香云纱,是从十八岁到八十岁都能穿的面料,甚至民宿、酒店、艺术空间、会所都可以有它的存在。”匠曼延CEO郭强表示。
当前,匠曼延一手抓织造染整和市场标准化,建立其品级分类价格体系,一方面精心打造梁园适安里的香云纱体验馆。待体验馆开放时,市民将能在其中聆听香云纱传承百年的奥秘,欣赏、触摸这一珍贵面料,感受现代审美与匠人工艺在服饰、包包、生活用品中的融合之美。
非遗融入生活
旺阁酱油:古法酿制走进千家万户
只要曾在南海西樵旺阁渔村吃过饭的市民,都会对这里的豉油留下极深印象。尤其是店内大厨吴荣开在传统酱油酿造技艺基础上研制的面豉叉烧饭,浓浓的酱汁风味搭配肥瘦得宜的叉烧,口感充盈饱满,令人回味无穷。
南海广式旺阁酱油酿造技艺是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非转基因黄豆、海鲜小麦粉、食用盐为原料,纯天然生晒。整个过程有多道工序,包括黄豆蒸煮工序、捞黄工序、制曲工序等。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技艺生产的酱油,由于工艺周期长,逐渐被各大工业化生产的酱油取代,发展一度受限。
幸运的是,旺阁酱油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吴荣开是餐饮界的“点子达人”。在他看来,真正传承发扬非遗技艺,除了要尊重传统,还要改革创新,为技艺的发展谋求应用渠道和空间。“大家都说酒楼的面豉蒸排骨好吃,但自己家里为何不做?因为工序多,复杂。”为此,吴荣开特意研发出了真空包装的面豉,把所有调味料搭配好,市民回家后,只要打开盖子,把面豉铺在上面,就可以享受美味。
同样的,现在大家都喜欢买大品牌的酱油。那南海的酱油酿造技艺是否就没市场了?吴荣开的答案是:不。工业化生产的酱油,并不具备纯手工生产酱油的风味和灵魂。吴荣开在研发海鲜酱油时,先把濑尿虾煮熟晒干,晾几天再烤,最后才放到酱油里,使其与酱油真正融为一体。市民通过酱油瓶,可以清晰看到虾干。吴荣开还开创性地放几只干辣椒,调和海鲜过分的鲜味,激发一种更为新鲜的豉香味。
“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市场盲点做研发。”吴荣开认为,这样一些产品,任何家庭都需要,未来只要真正投放到市场,相信会俘获一批家庭主妇的心。
非遗发力电商
九江双蒸:醇酒散发新魅力
游走于市井巷陌、男女老少都爱的九江双蒸,既传统,又时尚,牢牢抓住了时代的“胃口”。近年来,九江酒厂在尊崇传统酿造技艺基础上,在产品品类、销售方式上都有大刀阔斧的创新,疫情期间更是直面影响,勇敢出击。九江双蒸在新产品打造上,新增了九江双蒸精米30和九江双蒸大师小作;品类上增加了本味寒造青梅酒等。在维持原有的渠道销售网络基础上,更看重电商平台的发力,尤其是“本味寒造”这一品类的销售。
2月底,九江双蒸旗下主打年轻消费人群的“本味寒造”青梅酒,进入薇娅直播间,上线仅1分钟就创下100万元销售额,首批3万支产品售罄并加销5000多单。5月23日晚,在南海区开展的镇长直播带货活动中,九江镇镇长张厚祥为九江好产品展台,推广九江双蒸,将南国酒镇的魅力展现给更多人。
文/珠江时报记者
罗炽娴
陈焯莹图/通讯员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