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扶贫干部谢文忠的心声——
“贫困户都脱贫了,但我还是很急”

■在贫困户家中,谢文忠跟老人嘘寒问暖。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最难解决的,是教育和就业问题。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他们有书读,有事做,有钱赚。”在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寨塘村贫困户家中,南海扶贫干部谢文忠语气干脆利落,言语间明显带着退役军人的风格。
自2016年5月以来,佛山西站建设管理局、南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对口帮扶寨塘村。在这两个部门扶贫干部的接力攻关下,寨塘村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至2019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5万元,是2016年的7.7倍,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万元,是2016年的3.4倍。截至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共418人已经全部脱贫。寨塘村达到了退出相对贫困村的十项指标,已退出相对贫困村序列。
地少人多脱贫难度大任务重
近日,记者前往寨塘村,对佛山西站建设管理局、南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4年来的扶贫成果进行了实地走访。
寨塘村位于富林镇的南部,是云浮市云安区现有的革命老区行政村,也是省定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户有113户共418人。其中,无劳动能力人员占贫困人口的65.6%。
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36万元,人均不足3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9.99元,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条件差。与云浮市其他104个贫困村相比,寨塘村村民人口基数大,贫困户人口较多,无劳动力人员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人均水田和耕地面积不足0.5亩。村集体可发展用地较少,村组无发展产业,贫困户主要靠小面积农业种植自给自足。村民因病、因残、缺劳力、缺资金及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造成“多维贫困”,脱贫难度大、任务重。
立足寨塘村的实际,扶贫攻坚工作该怎么干?
2016年5月,精准扶贫的东风吹进了寨塘村。来自佛山南海的扶贫工作队开始驻村,与村干部和贫困户念起了“致富经”。
三大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益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面对寨塘村无产业项目的困境,来自南海的两个帮扶单位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寨塘村脱贫攻坚的长效之策,精心实施了三大特色产业扶持项目。
首先是开发资产性产业收益项目,让村民收益实现保值增值。该村与云浮市百成牧业有限公司、云浮市云安区富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云浮市云安区金富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浮市昌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富海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发了6个资产性收益项目。截至目前,共获得总收益26.6864万元,直接提高了村民的收益。
其次是开发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让产业实现零突破。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扶贫干部牵头成立了寨塘村专业种养合作社,并引进广东超植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发了何首乌种植和牛大力种植2个长期发展产业项目。同时,开发秀珍菇培育和贫困户养鸡2个短期产业项目,带动就业14人,项目共获得收益125.586万元。
在何首乌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片葱翠的藤蔓植物。谢文忠说,这40亩地里种的都是何首乌。炎热的太阳下,他蹲下身子,挖出了何首乌的块根。满头大汗的他骄傲地说:“何首乌种植基地和牛大力种植基地这2个项目,预计可实现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寨塘村建立了两个村级集体经济光伏项目,共计114KW。至2020年2月,光伏项目共获得收益10.5万元,在云安区率先实现了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大关,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曾经的贫困户买了轿车盖了新楼
“外面太热了,请进来坐坐,喝口茶水。”看到谢文忠带着走访人员过来,曾经的贫困户曾红波马上出门相迎,就像家里来了亲戚一样。在简陋的客厅里,谢文忠和曾红波一家人拉起了家常。
谈话间,谢文忠向记者介绍了曾红波一家的情况:他们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8口人,夫妻俩靠打零工赡养2位老人,抚养4个小孩。在2016年之前,他们基本没有积蓄。
虽然丈夫在惠州博罗的石材厂里打工,但每个月的收入才4000元左右。大女儿在肇庆读中专,最小的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都在读书阶段。今年37岁的曾红波,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也一直想方设法打零工,补贴家用。
村里的秀珍菇培育基地项目落地后,扶贫工作队给她推荐了一份基地里的工作,日薪80元。曾红波在基地里干了一年多,共收入2万多元。项目结束后,她又去电子厂上班,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在此期间,扶贫工作队给她发了四五十只扶贫鸡苗,也对她的4个孩子给予助学补贴,平均每个小孩3000多元。渐渐地,曾红波家里也有了积蓄。
2018年,她和丈夫商量,决定拿出积蓄,买了一辆约8万元的国产小轿车。2019年底,家里的年收入突破9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在近几年的寨塘村,与曾红波家庭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村民麦水生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单亲家庭,麦水生一个人带4个子女。虽然最大的女儿已经出嫁,但最小的才5岁,经济来源完全依靠他一个人。在2016年之前,他的年收入才2万多元,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扶贫工作队获知后,马上着手帮他们纾困。子女助学补贴、捐赠扶贫鸡苗、合作社养殖分红等,帮麦水生解决了燃眉之急。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谢文忠又鼓励他出去打工,确保家庭有长期稳定的收入。
这两年,麦水生经常在阳江做装修工,年收入已有4万多元。他说:“现在生活慢慢改善了,越来越有信心。以前我们住的旧屋已经烂了,决定拆掉重建。”在新房工地上,记者看到了满脸笑容的麦水生。目前,新房地基已经打好,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完成了一部分。如果工期进展顺利,他们一家人在今年就可以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房。
设法让村民脱贫后不再返贫
113户相对贫困户终于脱贫了,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谢文忠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因为他深知,有一些贫困户是刚过线的“及格生”,一旦出现疾病、失业等情况,甚至哪怕是他们的思想有了丝毫松懈,都可能导致返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谢文忠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巩固4年来的扶贫成果,不要让脱贫的贫困户再次返贫。在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靠教育实现长期脱贫。
其实,自2016年进驻富林镇寨塘村扶贫工作以来,佛山西站建设管理局、南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就把教育放在扶贫工作优先发展的位置,“点”上精准识别因学致贫家庭、“线”上理清教育扶贫工作思路,“面”上拓宽教育扶贫覆盖范围,推动精准教育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想办法让村民从思想上摆脱贫穷,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彻底性脱贫。”谢文忠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林应涛通讯员区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