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物管老社区 疫情防控也“硬核”
桂园社区“三步走”破解防控难题,党群联动打好防“疫”阻击战

■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为来办事的市民测量体温。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珠江时报讯(记者/黄婷通讯员/邹敏芳)“你好,请出示一下身份证和出入证,测个体温。”“好的,我们小区现在只有一个出入口,我感觉安全多了。”2月10日,一位居民在桂城街道桂园社区南苑片区防疫岗口与岗口值守人员如此对话。
在南海,类似这样没有物业管理且出入口敞开的老小区不少,这些敞开式小区的防疫现状令人关注。近日,记者来到桂城街道桂园社区,在社区党委有序引导、党员积极带头、居民热情参与之下,该社区探索了“三步走”“1+N”模式、“五个一”服务等多种新型“自管防疫”模式,从党员带头到群防群治,共同打好防“疫”阻击战。
“三步走”破解防控难题
桂园社区位于禅城、南海交界处,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管辖人口1.5万多人。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其建筑设施、楼宇老旧,大部分居住小区处于无物管状态。桂园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邹敏芳坦言,“社区的防控工作任务重、压力比较大。”
为此,社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三步走”破解难题。
何为“三步走”?邹敏芳介绍,首先,桂园社区设卡定责,临时围蔽12个小区,设置13个卡口,每个卡口设立防控检查工作岗,公开负责人、监督员和志愿者姓名,做到“人在岗在职责在”,实现排查对象和工作人员的双向监督;其次,社区安排党群志愿服务队在每个防控工作岗开展“五个一”服务(即一个岗亭、一块责任牌、一把伞、一壶暖茶、一盒纸巾),为值岗人员保驾护航;最后是疏堵结合。
“我们在小区出入口设置疫情检查岗口,必须动用大量的人力。”邹敏芳说,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带动居民代表和义工到每个岗口值班执勤。在党员的发动下,桂园社区共有50名党员和居民志愿者踊跃参与到抗“疫”行动中。
在桂园社区南苑片区的疫情检查岗口,记者看到,值守人员认真地对进入的人员进行测体温并检查登记证件。岗口旁边竖立着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该岗口的负责人,监督员、志愿者的名字。
邹敏芳说,社区针对12个临时围蔽小区,按照“1+N”工作监督组的方向,在每个岗口设立负责人、监督员和志愿者。其中,岗口负责人由“社区两委一中心”成员、各网格长、支部书记等担任,监督员和志愿者则由该小区的楼道党员、志愿者和网格员等担任。“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落实每个人的责任,同时让大家清晰了解自己负责小区的基本情况。”
“疫情当前,我是一名党员,必须要站出来。有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南苑支部书记陈佩英是南苑片区防疫岗口的监督员,她已经连续四天在岗口值守、巡查。陈佩英告诉记者,片区岗口24小时设卡,值班人员由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和治安队员组成,每天分三班,对进入片区的人员进行仔细检查和测量体温。
从党员带头到群防群治
尽管多数单体楼都被划到片区内,实行围蔽管理,但是还有个别单体楼,难以连同其他片区进行封闭管理,桂园大厦就是典型案例。
桂园大厦是一座无物管老楼宇,现居住50多户业主,4个梯口,平日主要靠1名门卫管理出入口,但是在目前疫情严峻的时期,显然力度是不够的。
“居住在这栋大厦的党员华姐向我们反馈了相关情况,希望社区可以协助解决这个问题。”邹敏芳说,几天前,华姐主动找到社区,提出由自己带头,组建一支居民义工队,负责日常大厦的防控工作。
“华姐提出的这个想法很好,一方面缓解了我们社区防控人手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群防群治的作用,可以精准防控到楼道。”邹敏芳说。
经过讨论后,社区党委决定在桂园大厦的楼道设立一个岗口,安排该大厦的居民义工轮值排查住户的信息。前期,华姐及居民代表香姐主动请缨,申请先由她们开始轮值,然后继续发动其他的热心居民加入,从而对该楼道进行自治管理,解决了单体楼真空无人管理的状态。
有了华姐等党员的积极带动,目前,该大厦已经有10名业主主动加入其中,组成居民防控义工队,对该大楼进行楼道的防控,实现了居民自治。
不仅仅是桂园大厦,在桂园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的防疫工作中,其中包括退休的老同志。
“疫情防控我有经验,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如何有效保护自己。”家住桂园社区的退休老医生江友凤今年80多岁,面对疫情,江友凤披上曾经的“战衣”主动站了出来,当上了社区义务宣讲的志愿者。
“口罩应该这样戴,不要戴反了。”“洗手洗菜要分区,避免混用。”江友凤每天主动坐到社区居委会门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过往居民详细介绍如何有效预防新冠肺炎,耐心细致地指导社区居民做好防护工作。不光宣传防疫知识,江友凤还主动对接从疫情发生地回来的人员,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指导他们居家隔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