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镇下西社区通过引水活村、活化鱼塘等举措,实现环境美、特色显、经济活
做好水文章古村焕新颜

■下西社区河涌水清岸绿,绿树成荫。(资料图片) 实习生/廖明璨摄

河水清澈碧绿,锦鲤与鸭子在水中尽情嬉戏,岸边簕杜鹃迎风绽放……走进南海区九江镇下西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人居环境整治所带来的喜人变化。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作为九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精品示范村,下西社区按照“重塑山水、崇文重教”的理念,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立足实际做好“水文章”,通过引水活村、活化鱼塘等举措,让环境美起来、特色显出来、经济活起来。
探花桥变网红打卡点
“太美了!只有实地走走,才能真切感受岭南水乡的风情!”来自西樵镇的市民李先生说,之前他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下西美景,便慕名前来。
下西,自古人杰地灵,先后孕育出“岭南三忠”陈子壮、岭南大儒朱九江先生等历史名人,至今村里仍保留有探花桥、“良二千石”牌坊、慈悲宫等明清建筑。
让李先生流连忘返的正是探花桥一带。此前,探花桥下的河涌水面杂物漂浮,杂草丛生。从2018年3月起,下西社区以乡村振兴和南海区“环境整治十年百万图拍摄对比行动”为契机,对河涌进行涌面扩宽、淤泥清挖、修剪树木等系列改造,如今河涌水体情况明显改善。
2019年7月,下西社区开始有组织地往河涌投放锦鲤、荷花、水鸭等,并在涌边装上安全护栏,种上簕杜鹃、月季等时花,进一步完善水体环境。此举获得社区居民点赞,还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整治人居环境是基础,下西还有着更大的“野心”。
下西社区储备干部梅浩良介绍,下西社区将以水为脉,利用原生村道,串联起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打造渔耕文化线和儒林文化线两条线路。其中,儒林文化线将深挖朱九江先生、陈子壮等历史名人故事,活化探花桥、慈悲宫、良二千石牌坊等古迹;渔耕文化线则围绕渔业生产、渔业文化,通过朱九江湿地公园建设、基塘整治、打造江堤景观带等项目,打造渔业文化生态游线路。
朱九江湿地公园建设是渔耕文化线中最浓重的一笔。此前,朱九江湿地公园周边只是分散的鱼塘,以养殖草鱼、皖鱼、大头鱼等家鱼为主,单位产值不高。2019年以来,由区、镇、村三级出资,对朱九江湿地公园进行提升改造。其中一项举措便是由政府出资承包这些分散的鱼塘,对其进行连片改造,包括从西江引入活水,与养殖所合作进行鱼类养殖技术研发等。
“目前,分散鱼塘已由政府承包,并于2019年10月启动引活水工程。引入活水后,鱼塘便能养殖桂鱼、鲈鱼等高值鱼,初步估算,单位产值有望提高3至5倍。”对于朱九江湿地公园的规划,梅浩良说,公园还将引入农家乐项目,借助周边鱼塘,将朱九江湿地公园打造成亲水综合公园,让市民体验养鱼、种菜等农耕文化,为下西社区打造更加优美的环境,并逐步形成生态旅游产业。
活化池塘改建停车场
一些相对集中的分散鱼塘,可以通过连片改造提升单位产值,而一些零散的鱼塘如何活化?下西社区上海经济社活化池塘的例子对此作了生动诠释。
“这里曾经是一口鱼塘,周边村屋林立,夏季蚊虫滋生。如今,社区居委会和上海经济社合力,计划将其填平改造成停车场。”在梅浩良看来,活化池塘改建停车场是实现“多方共赢”的民生举措。随着生活改善,村里小车增多,停车难成为民生痛点,而侵占村道违规停车更埋下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村屋附近鱼塘容易滋生蚊虫,增加了蚊虫传播疾病的风险,改建停车场正好破解这些痛点。
“从经济社的角度,出资一大笔钱改建停车场存在难度,村民也怕承担经济风险。”上海经济社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和社区居委会联合活化池塘改建停车场,可谓“双赢”,经济社出地,下西社区居委会负责前期投入改建,项目建成后按照协议,通过分成的方式分配收入。“一来经济社可以增收,二来村民又有停车位,三来还可以消除安全隐患和改善人居环境,何乐而不为?”
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通讯员梅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