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塘区维瀚贵州写下百年文教情缘
他生于南海松塘,曾任贵州都匀知府并创办鹤楼书院,如今两地齐力重建书院

■重建后的鹤楼书院景观。(受访者供图)
2019年12月28日,在贵州都匀一中新校区,一项盛事上演:1896年修建的都匀一中前身鹤楼书院重修完毕,举行落成仪式。走进校门,古色古香的鹤楼书院矗立于右侧,书院创始人、曾任都匀知府的南海松塘人区维瀚的铜像深居院中。
一座书院、一位先贤,缔结两地百年情缘。2012年文史专家考证:任都匀知府期间,区维瀚在城中协府街观音寺遗址上建鹤楼书院。此后几年,南海松塘、都匀人民在互访、赠送铜像、齐力重建鹤楼书院的过程中,逐渐亲如家人,续写了粤黔文化交流新篇章。
鹤楼书院创始人来自南海
“你确定吗?”2012年4月,当南海史志专家张莹将“都匀一中创始人是南海人区维瀚”这一发现告知都匀一中校长胡立军时,他不敢相信。张莹将查到的史料线索串连在一起,清晰的脉络让胡立军欣喜万分。张莹也将这个发现告诉了松塘村文化传承的相关负责人区子广。
故事要从一百多年前讲起。清道光年间,区维瀚出生在尊儒尚学、书香浓厚的南海松塘村,自幼接受正统教育,清同治年间,以文童投效援黔湘军苏元春精毅营(后改为“毅新营”),随军平定镇远、施秉、台拱、丹江、古州等地苗民暴动。因平乱有功,他被任命为都匀知府,并在贵州落地生根。
光绪年间,湖南湘西晃州有匪军转移入黔思州(今铜仁思南一带),年已六旬的区维瀚奉命代理思州知府,亲率团练兵勇,与湖南晃州厅通判冯承恩、管带毅安和等,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二十三日将匪巢剿灭。同年五月二十三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区维瀚“不分畛域,力维大体”奏请光绪帝,赏加区维瀚道衔,诰授通议大夫,戴三品花翎,区维瀚时年64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区维瀚去世,与其夫人梁氏合葬于家乡南海松塘村大塘岗。
“松塘村是有名的翰林村,村中当官的均是文官,区维瀚是唯一一位以行武当官的。松塘村对此非常重视,请我帮忙查找相关资料。”2012年,受松塘村所托,张莹开始考究区维瀚。其时,松塘村掌握的线索,也仅是区维瀚曾任贵州都匀知府及其获光绪皇帝赏赐三品花翎。
沿着这条线索,老家也在都匀的张莹,借着休假回到都匀查找区维瀚的资料。在民国《都匀县志稿》中,她查到区维瀚在都匀任知府时建立了鹤楼书院,深入研读后发现鹤楼书院竟是都匀一中的前身。这一发现意味着不仅找到了都匀一中的创始人,也将都匀一中建校时间从一直认为的1905年往前推到1896年。
崇文重教滋养都匀百年学风
随着后人的不断发掘,这位清代松塘名人的生前经历逐渐为更多人知晓。
区维瀚大半生在黔南、黔东南、黔东北一带执掌军政要务,在都匀任知府十年间,他性情慈爱,实行不扰民不苛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一边勤政为民发展社会各项事务,一边亲率将士出战剿匪,政绩斐然,功勋卓著,深受当地民众拥戴。民国《都匀县志稿》将其事迹载入“循良列传”,述其仁爱忠勇。
虽为行伍出身,但松塘村崇文重教的基因却深深刻印在区维瀚的骨血之中。“不管是治军还是为政,区维瀚用‘蛮力’的时候少,用‘巧劲’的时候多。”张莹说。故乡给予了他一身儒士气派,他体民情、兴文教,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为纪念明代被贬刑部侍郎张翀(号鹤楼)对都匀文教的开辟之功,在城中协府街观音寺遗址上建鹤楼书院,以教化育人。
自1896年创办以来,鹤楼书院历经学堂、县立高等小学校等形态变迁,而内核始终如一,滋养了当地的学风,实现了创建者的夙愿。
“区维瀚在他的第二故乡都匀创建书院,教化一方,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价值取向,更彰显了崇文重教的岭南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区维瀚骨子里带来的,是佛山人对文化的尊崇。”在都匀一中副校长姚明富看来,区维瀚为创办鹤楼书院所付出的心血,理应得到后人的认可,其精神应该传承。
种下“友谊树”续写两地情缘
“终于来到太太公走过的路,遇仙桥。”2019年12月27日,区维瀚后人之一、现任松塘村桂阳经济社社长的区善敏参观了区维瀚修建、题字并立“护鱼碑”的凤啭河遇仙桥。桥边石碑上,他看到了区维瀚所题的“能为痴汉成桥事,且学愚公结善缘”。
2012年的那个发现续写了都匀、南海两地的缘分。2015年6月16日,西樵镇松塘村10多名区维瀚的后人,自行结伴来到都匀,寻访知府区维翰的足迹;2015年底,松塘翰林文化协会决定向都匀市捐赠区维瀚纪念铜像,并于11月10日举行铜像启程仪式。千年古村人潮如海,舞狮献瑞,热烈欢送“维瀚公”赴都匀。
“对我们年轻一辈来说,了解到先祖在贵州的功绩,内心十分自豪,又与这个原本陌生的地方结上了奇妙的缘分。”区善敏说。
松塘乡亲的热情,也感染了都匀人民。2017年7月1日,都匀一中校长带队回访松塘,向乡亲们汇报了都匀一中新校区建设情况,并就维瀚公铜像是否随迁新校址征求松塘村民的意见,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同意。
张莹提出在鹤楼书院种下一棵“友谊树”。树木由松塘村民捐赠。如今,新书院已落成,象征友谊的香樟树让两地情缘深深扎根于大地,源远流长,代代流芳。
文/珠江时报记者
罗炽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