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园妆点村居 凝聚村民自治力量
百东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厚植文化自信
■百东村春华雕塑园免费对外开放。
■百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乡村遇上高品质文化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位于西樵镇北翼的百东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不断厚植文化自信,迎来基层治理的“破墙”之变。
错落有致的房屋、宽阔平坦的村道、丰富多彩的墙绘……如今走进百东村,绿树碧波辉映其中,色彩缤纷的墙绘令人赏心悦目。百东村通过党建引领为核心,产业升级、文化铸魂、环境整治、民生发展为驱动的“一核引领四轮驱动”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乡村发展驶入“快车道”,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用文化艺术美化环境熏陶村民
“我们村也有了一个高品质的文艺活动场所,村民当然乐见其成。”穿过古韵犹存的吉赞古大街,到达位于吉赞后岗岗顶的春华雕塑园,入口设计简约淳朴,园内绿树成荫,一个个雕塑作品鳞次栉比,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村民区四仔忙着打理园内事务,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这个文艺场所,村内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也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这是李春华大师作品《中国远征军》,这是《雅鲁藏布母亲》……”百东村党委书记左德培对园内的雕塑作品一一介绍。“希望通过打造雕塑文化公园,激活和利用本土文化,让乡村文化的发展更富内生力。”
位于雕塑园不远处的吉赞横基,是世界级遗产桑园围的重点堤段之一。如何活化好桑园围文化?左德培在一次契机下认识了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李春华,两人对乡村艺术共享空间的想法一拍即合,将原百东村幼儿园改造为雕塑园。
着眼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百东村除通过雕塑园重塑乡村文化展示空间外,还计划延伸雕塑园衔接吉赞横基桑园围文化,打造雕塑文化公园,雕塑一批关于桑园围文化的群像雕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育人效能。此外,百东村还重铺了吉赞古大街,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和利用本土文化,让乡村文化的发展更富内生力。
高品质的艺术共享空间,为百东村基层治理带来了变化。村民在艺术熏陶中提升美学素养,为了改变周边人居环境的“脏乱差”,还积极投身社区建设,构筑美丽明亮的公共空间。
村民区永文经营着一家纺织厂企,自雕塑园投入建设以来,他一有空就来“帮衬”。不管是花园打理、园内砌砖,还是李春华安排的其他小任务,区永文都积极参与。
“自己村的场所,当然来‘撑场’!能帮多少是多少,也不辛苦。”区永文说,打造好了文化场所,对百东村乡村振兴也是一大助力,人人出力建设,享受的还是村民自己。
四小园建设擦亮基层善治“靓底色”
像区永文一样热心的,还有村民贵婶,她自掏腰包在雕塑园入口处种植一些植物妆点,并自觉维护。
左德培说,这也是百东村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带动乡风文明变化的成果体现。今年3月,百东村启动“聚焦四小园,共建美家园”微更新项目,针对村内卫生黑点、烂地、闲置地的卫生问题,通过议事厅等方式,凝聚多元主体参与空间共建,培育骨干队伍参与建设。
以百东吉赞村改造的11个“四小园”为例,该村主要以经济社党支部自筹“四小园”建设启动资金,链接辖区企业赞助,或是经济社集体资金、村民自发性捐款等解决资金问题。此外,该村始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人居环境整治中回收的闲置砖头、瓦片、花盆、植物等材料用于园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四小园”。
如今漫步在百东吉赞村十九经济社,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四小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百东村党委委员左少霞表示,四小园建设还解决了多年的邻里纠纷,村民也会自觉维护。
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并对“四小园”进行设岗定责,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加入,许多经济社也主动要求进行荒地改造并承诺做好后期维护,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局面由此呈现。
百东村开展“红色星期六,共建芳华园”“亲子勤动手,共建美家园”等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环境整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环境美好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左德培介绍,百东村探索“党委+社工+党员+社长+妇委+志愿者”的“六维一体”合作模式,先后对芳华园、廉洁园等“四小园”进行建设和维护,村民参与感更强,其中妇委、巾帼志愿者等力量更是带动亲子家庭、家人一起参与。此外,百东村党委以“党韵书香”读书会为切入点,引导党员群众为村居建设发声,并以“有为书记”项目、新晋干部“导师帮带制”、大学生“青苗计划”,加大本地人才培育力度,发挥好能人治村、能人强村的作用。
接下来,百东村将围绕“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主题,合理细分自治单元,探索村规民约和积分分红奖惩机制,将党员积分量化扩面提质,逐步形成新农村综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探索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弘扬“看得见、够得着、学得会”的振兴事迹,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