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坚守传统技艺的匠人致敬
你们认真的样子 真美

■陈师傅正在为客人修理手表。 ■文明桥脚的缝补修鞋匠。

■手艺人最注重细节。

■店内挂满了各式钟表。
过去,走在城市的街头巷角,总能听见传统手艺人的“声音”——修鞋匠的吆喝声、打铁师傅的敲打声……
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那些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手艺人,逐渐消失在岁月中。近日,记者走近西樵的大街小巷,找到一些还在坚守的匠人。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文明桥脚的修鞋匠
一针一线 “缝制”人生
在西樵,沿江浦西路至长堤路,行至文明桥脚附近。在这里,除了能听见菜贩的叫卖声,不时还能听到有人询问是否需要补衣服、补鞋子。她们,便是文明桥下的缝补修鞋匠。
补鞋机、可折叠的小马扎儿、工具箱、各色线圈……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她们用灵活的双手和熟练的技术,为西樵市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小“功夫”有大考究
“这个大的线圈是上线,这个小的线圈则是下线,两者相互合作,才能车出牢固、不易散的车缝。”眼前这名热情的大姐,是文明桥脚的缝补修鞋匠中的一员,人称王姐。她来自四川,后经老乡介绍,举家搬迁来到西樵,这一干,便是20多年。
“对我们而言,破损的鞋子、衣物都是可救之物。”清晨,王姐迎来了第一单生意,这是一双鞋面脱胶的白鞋。只见她熟练地将鞋放在补鞋机前,换上与鞋面颜色相同的线圈后,一只手晃动把手、另一只手则抵住鞋子进行缝合,双手相互配合,很快便将鞋面缝好。
处理鞋底分层的鞋子,对她而言是“小意思”。一扎,一穿,一扣,一回,用引线将鞋绑起,拿出补鞋胶粘合底部,再将鞋底翻过来,用锤子均匀地轻锤一遍,用刷子来回一刷,一双破鞋子便得到了“重生”。
“现在的缝纫机小巧、便携,但我还是觉得老式缝纫机操作起来更加快速、简单。”王姐表示,她的这台蝴蝶牌缝纫机是“初来乍到”时向当地一位妇人购买的,当时只花了几十块钱。
缝缝补补二十多年,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曾有顾客带来一个掉跟的蓝色高跟鞋,王姐用小锤将新的鞋跟垫反复敲打,却怎么也敲不进去。王姐说,那双高跟鞋的内部构造是倾斜的,而鞋跟垫的钉子是直的,如果光用蛮力,会将鞋破坏。“做我们这个活,考究眼力,你看地上这些鞋跟垫大小各异,往往有时候一双鞋子只能找到一对合适的鞋跟垫。”
真心为顾客着想
“大姐,你看这个洗衣袋能否修理?”顾客拿来一个几乎全新的洗衣机洗衣袋向王姐询问。王姐表示,洗衣袋的拉链坏了,可以重新装一个新的。王姐掏出一个布袋开始工作,“布袋里装着许多不同型号的拉链,我还有很多个这样的布袋,装着不同的零件。”
拉链换好后,反复拉动,却始终不能成功停留在链条上。王姐摇了摇头,将洗衣袋收好。“一个洗衣袋十几块钱,如果只是换一个拉链的话还是很划算的,但这个洗衣袋的链条也坏了,这种情况我会建议顾客买一个新的。”王姐说,如果能帮顾客省一点钱,自己也会感觉很开心。
“王姐,你那里有没有这种颜色的线?”一名说话带着北方口音、坐在王姐身旁工作的妇女举着一件粉色的棉袄询问。王姐介绍,这是唐阿姨,从河南过来,在这里工作也有十几年了。“我们互相帮助,除了互相支持一些材料,有时候我没有时间解决的活也会交给她做。”
“我是四川人,唐阿姨是河南人,那边的李阿姨是湖南人。”王姐说,文明桥的缝补修鞋匠来自五湖四海,经过这十几年来的相处,大家都有很强的认同感。“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我们在西樵呆了这么久了,饮食、说话方式也跟着产生了一定的改变。”王姐表示,西樵的市民很包容,她们也在努力融入,西樵现在已然是她们的第二个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多挣一点钱,她们每天都早早来到文明桥脚开始一天的工作。王姐介绍,当时做缝纫缝补人最多的时候,文明桥下曾有10多名阿姨开摊,现在,包括自己在内也只有6名阿姨固守。
江浦西路的钟表修理匠
时间的“守护者”用手艺留住光阴
在喧嚣的街道上,江浦西路的一家老店显得独具一格,那便是宝时老牌钟表店。在店内,处处体现着人与钟表非同寻常的关系。店门口,一台颇具年代感的钥匙机、一个挂满各式修理工具的工作台映入眼帘;店内,手表、闹钟、各式挂钟一应俱全。每天早上,72岁的陈锡详便一头钻入“钟表的世界”,开始自己的工作。
靠诚信做了几十年生意
“老板娘,有没有适合学生戴的手表呢?”早晨,一名顾客来到店内询问。陈师傅的老伴出来迎接,并为这名顾客介绍合适的手表。原来,这是一家开了40多年的夫妻店,平日里,陈师傅主要负责修理手表,而老伴则负责向客人介绍产品。“夫妻俩一起干活,很快40多年就过去了。”
“平日里大多是给手表换块电池、换个发条,当然也会遇到技术性更强的工作。”陈师傅拿出一块石英表说,这块表在几年前曾经泡过一次水,直到最近顾客发现手表不走才拿到店里维修。“遇到这种情况,会把手表的零件拆卸下来,不同的零件有不同的清理方式,比如表面上长了青苔,便用刀片将其刮走。”
“我们做了几十年生意,向来都是很诚信的。”每当顾客咨询时,陈师傅总是耐心地告诉顾客所换零件的档次与价格。有一些价格略高的零件,陈师傅会进一步询问顾客是否更换。除了认真工作外,陈师傅平日里也是个积极乐观的人。“我通常只做到中午,下午我的小舅子会过来帮忙,而我会去找朋友喝喝茶、下下棋、聊聊天。”
用手艺留住光阴
燃烧发条的酒精灯、各式各样用来清理污渍的刷子、固定表盘的木质仪器……陈师傅的桌上,堆放着许多与“光阴”有关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年龄,有的都比我的大孙子还大。”陈师傅表示,从1974年至今,桌子上放置的一些工具始终还在用,每当拿起这些工具工作时,总能想起一些过往的事情。
“时代变迁太快,可以的话我想用手艺留住故事。”陈师傅表示,除了修理一些老式的、传统的手表外,也经常挑战自己,给一些前来维修的年轻人们修理新式手表、汽车钥匙等。“新式手表一般都比较复杂,维修的同时也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也许是因为爱这个行当,时刻看着表盘,便忘记了时间。有时候,陈师傅在工作的时候也会回想起年轻时跟随父亲学艺的生活。“我的技术都是父亲传授给我的,当时一些客人都恭恭敬敬的喊他‘陈师傅’,我当时特别自豪,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跟他一样。”
“修表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干了40多年,修了那么多块手表,它们经我的手,又能嘀嗒嘀嗒地走了,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伴随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陈师傅沉浸在小小的表盘里、打磨着一个又一个精细的配件。“我会一直坚守下去,为更多人留住光阴。”
/记者手记/做自己世界里的英雄
走进大街小巷,来自传统手艺人的“声音”越来越少。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却始终无法预知哪一种职业和技艺能够“永久长存”。
每一门技术和手艺,都有它所存在的价值跟意义。虽然有的技术和手艺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但我们不会忘记,在过往的时光里,它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回忆。
也许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我们很难理解为何这些老匠人们“执着”于一份工作。他们用几十年来淬炼心性,努力做到最好。或许做不了世界的英雄,但他们尽力用精湛的技艺做自己世界里的英雄。不论是文明桥下的缝补修鞋匠,亦或是江浦西路的钟表修理匠,这个世界本没有平凡的岗位,不甘平庸的匠人精神值得人们去尊敬。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练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