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兴乡村 铺就振兴幸福路
西樵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及治理有效六大方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七星村至今仍然保留着较大规模的“基塘农业”。

■大同社区戴氏大宗祠。通讯员供图

■显岗社区开展榕树头会议,村民商量社区环境改造。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摄

■山根社区导赏小组组员到樵阳村了解村居文化。通讯员供图
绿榕掩映、墙绘缤纷、街巷洁净……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这样的怡人景致在西樵镇村居比比皆是。2019年6月,西樵吹响乡村振兴进军号角——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提出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转变”的要求,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及治理有效六大方面,解读27条具体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0年,我们始终坚持美城乡、促融合,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成效逐步显现。”1月13日,西樵镇镇长杨明在西樵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上表示,西樵镇坚持先行先试示范带,全力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工作,大手笔投入,高质量建设,选取环西樵山10个村(社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以山南万亩桑基鱼塘为核心创建国家生态公园。
樵乡美,最岭南。西樵山上好风光,西樵山下美村居。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没有阻挡西樵各村(社区)乡村振兴的决心,33个村(社区)结合自身特色,从生态、文化、产业等方面巧思妙计,逐渐展现出乡村振兴春风沐浴下的别样芳华。2021年,西樵镇将继续深化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升居民获得感,延伸乡村振兴幸福路。
乡村美
村民“添薪助力”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自2019年西樵镇乡村振兴全面启动后,各村居想方设法,动员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成立自组织,培育志愿者领袖,让居民参与解决项目服务议题,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升居民自豪感和社区归属感。
设计图画、勾勒图案、填充颜色……2020年8月,樵乐社区亲子家庭在导师的指导下,团结协作,分成三个阶段对幸福院门庭墙壁、地面进行彩绘。这些彩绘中,最受小朋友喜欢的要数门前的“飞行棋地面游戏”,让430学堂的孩子们多了一个有趣的好去处。
“看,这里的沙井盖已损坏了。”“废置的旧水管裸露出来,经过很容易被绊倒。”……2020年8月至10月,在环境改造行动中,樵乐社区居民不断主动发声,讨论解决办法,一处处安全隐患在西樵融爱服务中心、热心商家的支持以及居民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下,一一得到消除。
从选址到规划再到改造,从被动听社区指挥到自发参与,樵乐社区内生力不断被激活,居民纷纷出谋划策,共同打造绿色和谐幸福家园。
“以前从旧村到新村,一路虽有不少植物,但也有不少卫生黑点。”年过七旬的显岗社区侯锦英回忆,花坛杂草丛生,鱼塘护栏锈迹斑斑,文化楼外墙随处可见乱粘贴的小广告,甚是难看。自社区营造项目启动,显岗社区居民与社工群策群力,对东方村7个地方进行微改造。
侯锦英与9名热心街坊组成社区志愿组织,每月两次对营造点的花草树木进行修剪除草等。“看着干净整洁的营造点,居民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有的还搬来自家花草装扮小花园。”侯锦英笑说。
“2020年,我们始终坚持美城乡、促融合,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成效逐步显现。”西樵镇镇长杨明在西樵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上表示,借着广东省“万里碧道”及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东风,西樵还将环西樵山片区打造为“美丽家园、美丽园区、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廊道”的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示范区包括山根、儒溪、岭西、显岗等10个村居,现已完成规划设计。
此外,攻坚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力推进,示范带陈列室西樵展馆对外开放。儒溪村建成江边等7个村心公园,文儒广场改造完工,初步打造出“臻美儒溪”特色精品示范点。七星闸边村三线落地、雨污分流等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成效凸显,简村、爱国、岭西、显岗、山根等也在发力。
为提升田间鱼塘的环境卫生,促进“美丽田园”的环境,西樵镇通过新建、清拆、遮挡等方式完成4162间田间看护房的整治工作。2019年至2020年“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完成195个公厕建设。
村民自筹资金美化村居环境,大学生出谋划策,居民清理卫生黑点,党群合力打造“美丽庭院”……乡村振兴之风吹遍了西樵每个乡村角落,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出“小家”,关心“大家”,共商共议共创,扮靓社区环境,争当社区主人,展示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美颜值”。
产业强
“一村一品”为西樵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从高空俯瞰,位于西樵山南麓的七星村,四千多亩鱼塘纵横排列,星罗棋布,宛如一块块翡翠装饰着大地。河涌密布、鱼塘连片,为七星村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20年8月,西樵七星村(鳗鱼)、朝山社区(水产种苗)上榜首批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为西樵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七星村至今仍然保留着较大规模的“基塘农业”,是一个以发展“基塘农业”为主的区域。七星村主导产业以鳗鱼养殖为主,占渔业总产值的46%,鳗鱼年销售额高达1.2亿元。为了更好发展水产养殖业,早在2012年,樵星水产专业合作社成立。这是七星村大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资源开发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朝山社区则位于西樵镇最南端,水产养殖业发达且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又是传统的桑基鱼塘发源地,直到现在也是高档优质鱼重要产值区域。朝山社区主导产业主要以鱼苗产业和优质商品鱼养殖为主,其中鱼苗产业规模达2750万,占渔业总产值的22%,鱼苗年销售多达60亿尾。
在西樵镇的带领下,朝山社区坚持水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紧紧围绕特色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实施种苗养殖业示范场建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水产专业协会等形式,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平台,积极提供多种服务,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上金瓯社区松塘村摘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头衔,全长15公里的水上生态观光旅游线路第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50亿元的大湾区高品质乡村文旅项目落户西岸社区,环西樵山10个村居打造成为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区……西樵各村(社区)结合自身文旅资源、人文历史、融合民宿、乡村旅游、生态观光等,带动村民致富,也让西樵文旅有更丰富的体验。
精神富
乡村文化温润乡村“精神气”
环境整治是乡村的“外在美”,那么文化精神则是乡村的“内在美”。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如今也成为乡村实现振兴的文化基底。大同社区存有傅氏大宗祠、戴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徽派建筑程氏大宗祠等7座宗祠,宗祠内保存大量的历史资料,成为打开社区文化的一道关口。能够“藏”住大同社区历史的还有柏山村里一条500米长的古驿道,这是佛山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2020年,大同社区以南海区建设“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计划将柏山村打造为历史文化古村和岭南特色水乡农耕文化旅游示范区,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在山根社区同样有着不少文化遗存,不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和祠堂等古建筑。这里还是武术之乡,多年来一直保留着舞狮、武术的浓厚气氛。
2019年,山根社区引入社区营造项目专业社工,建立社区文化保育团,引导村民保育村居文化。文化保育团现有团员40人,导赏员10人。2020年6月,山根社区成立导赏小组,梁惠记是山根社区导赏小组组员、文化保育团团员,每当说起山根社区历史,他总是眉飞色舞,娓娓道来。
每年寒暑假,他总与其他文化保育团团员带着社区青少年穿街过巷,讲解村中历史,让青少年更多了解村中文化。“小时候爷爷、爸爸总会讲村中各种故事,如今尽自己所知所能,为村中文化传承做一分努力,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梁惠记笑着说。
海舟村七旬姐妹花用心传承粤绣工艺,崇北社区倾力打造村史馆,七星村培育文化导赏员,儒溪村打造了“两个大赛、三个阵地、四支队伍、五台晚会”的乡村文体活动体系……西樵各村(社区)积极挖掘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开展各式各样乡村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凝聚人心,以乡村文化温润乡村“精神气”。
杨明表示,2021年西樵镇将继续深化人居环境治理。持续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动,大力推进“大市政”、“小市政”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村(居)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全面推进田间看护房综合整治和“厕所革命”。加大“两违”查治力度,推进镇内各领域专项整治,力争完成区下达的查治任务,坚决遏制新增“两违”用地。持续加快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实施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项目,计划建设截污管网30公里。
文文//珠珠江江时时报报记记者者何何泳泳谊谊通通讯讯员员张张嘉嘉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