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泳钧:投身公益服务 为家乡注入“青能量”


【人物档案】
姓名:吴泳钧工作单位及职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获奖类别:勤学有为

■吴泳钧在防疫闸口值勤。

■吴泳钧(右)入户向长者宣传疫苗接种。
勤则思,思则善心生。在里水镇金溪社区,吴泳钧可谓“小有名气”,她不仅学习能力出众,还经常投身社区公益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义教,成为金溪学子们争相学习的“榜样师姐”。
发挥青年力量开办公益义教
前段时间,放假回到金溪社区的吴泳钧,生活变得异常“忙碌”:跟着社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到长者家中开展疫苗接种宣传,全程陪护长者完成疫苗接种;社区防疫工作需要人手时,主动报名奔走在闸口、核酸检测采样等防疫一线。“是一次既累又充实的假期。”吴泳钧在记事本写下这样一句。
在基层发光发热,在服务中实现青年价值。担任过金溪社区团委副书记、大学生成长促进协会副会长的吴泳钧,用心用力为社区公共服务作贡献,得到了长辈的肯定,也成为了社区青年的学习榜样。
从2015年开始,吴泳钧每个假期都作为社区青年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先后组织开展里水镇青少年三人篮球赛、社区青年学习团建等活动。为丰富社区青年生活、壮大社区建设青年力量,她还主动组织社区青年大学生开展交流会,分享举办校园活动、社区实践等经验,为社区青年的成长提供帮助。
寒暑假期间,吴泳钧还会邀请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友,回到社区开展公益义教。这样的想法,其实源于吴泳钧曾参与“三下乡”支教的经历。当时,她联同学校其他学院的学生,组成支教队伍来到粤东地区的学校,为学生开展了近一个月的学习辅导。
教室就是宿舍,语言不同沟通不畅……尽管挑战重重,吴泳钧还是想方设法将其逐一克服,其中,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最为棘手。对此,吴泳钧和团队多次组织学生玩游戏,在课后主动与学生谈心,以“好朋友”的身份带着他们学习,将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吴泳钧和几位好友在社区幸福院办起了“托管班”,受到街坊们的一致欢迎。
托管期间,吴泳钧为同学们制定了“学玩兼并”的计划,既有学习辅导、完成作业等环节,也有看电影、绘画、唱歌等,劳逸结合的氛围下,同学们一改厌倦学习的心态,转变为享受学习、主动学习。
“这样的形式既丰富同学们的寒暑期生活,打开彼此的社交圈,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吴泳钧说。
投身基层实践为家乡谋建设
最近,吴泳钧在学校经常带着笔记本,穿梭于课室、图书馆、宿舍之间,不断翻查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积极向同窗好友学习经验模式,努力攻克毕业论文的瓶颈。
这份热爱学习的感觉,源于吴泳钧入学前的经历。本科就读财政学专业的吴泳钧在毕业后,来到里水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开展了大半年的实习工作,单位里的每位“师兄师姐”,有积极钻研最新经济政策,为镇内企业发展谋思路的;也有开展自我学习,利用碎片时间攻读经济师、统计师等经济类证书的……办公室里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让吴泳钧深受感染。
“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如何让一项政策落实落地,都需要思考和学习。”实习期间,满怀理论知识的吴泳钧,经常跟着同事下基层、走企业。过程中,既参与企业复工复产的宣传和实施,也协助企业在相关扶持办法下实现“容光焕发”。每次在基层实践的经历,都坚定了吴泳钧继续学习深造、带着本领造福家乡的初心。
边工边读,挑灯备战……吴泳钧最终如愿考上了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重回校园的她,也曾遇到过不少麻烦,比如语言不通、授课方式不同,让她出现了学习跟不上的情况。“学习肯定会经历难的阶段,会找方法也是一种学习。”为了让学习更加高效,吴泳钧积极借鉴优秀同学的学习经验和模式,利用课余时间努力提升自身外语水平能力,不仅重新赶上了学习进度,还积累到了一套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离不开积累,成功都是点滴汇聚而成。”吴泳钧分享起她的学习经验,她认为要保持勤学,重要的是“兴趣”。带着兴趣去学习,将被动化为主动,用心对待每次学习的机会,完成每件学习任务和小目标。只要肯钻研、勤学思考,成功都会向你奔赴而来。
接下来,吴泳钧计划完成研究生学习后回到里水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通讯员李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