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慧 用音乐讴歌梦里水乡

■何敬慧(中)向龙舟说唱传承人学习音乐技法。

■何敬慧的获奖奖状。


人物档案
■何敬慧。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2020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南海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里水音乐协会会长
“2014年度南海区十大好人”,“2015年度南海区十大杰出义工”“五星级义工”,“2016先进社区教育工作者”,“2017佛山市热心公益消防先进个人”,2018年“砥砺十年”里水镇十大文艺杰出贡献人物
代表作品以及获奖情况:
1.作品《丝路》《梦想与明天》《快乐乡游》获得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群众原创文艺作品评选三等奖
2.作品《丝路》《中国我爱你》《八角之亭》被佛山市委宣传部和佛山电视台评为十大优秀原创歌曲
3.作品《最美的双手》获得佛山市群众原创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
4.作品《那片花海》被佛山市委宣传部和佛山市文明办评为十大最美村歌
“花儿谢了花还会开,我们梦想的就像花海,纵然失败我还会重来,给年轻一个交代……”一首《那片花海》旋律悠扬,节奏舒缓明快,充满浓浓的水乡情结,音符在郁水旁、夜空中静静流淌。
这是里水原创音乐人何敬慧在2015年创作的歌曲,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首作品。正如歌词描绘的那样,何敬慧的梦想就像绚烂多彩的花海,他的音乐梦在梦里水乡荡起了双桨,扬帆起航。
梦想起航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几乎每个音乐人都有一个被音乐浸润的童年,但何敬慧是例外。他是在读高三时,看见隔壁宿舍的同学弹吉他帅气的样子,让他有了学吉他的念头,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自弹自唱。没想到,这一学,就坚持了近20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音乐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干什么。”何敬慧想不起年少的自己对未来有过哪些憧憬,大学时,安分守己地度日,没有参加任何社团,宁愿窝在宿舍打打游戏。但对吉他,却从来没有荒废。
当时的他对音乐一窍不通,大学选修课选了音乐,因为没有基础,学得比较困难,老师都觉得他天赋不好,但是何敬慧相信勤能补拙。别人下课他加练,一天练习几个小时。选修课上,老师经常鼓励他,最终,期末考的时候他拿到了优秀。
毕业后回到里水,他的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做义工、在宣传片中打酱油,任何与音乐有关的公益培训和讲座,他更是从不缺席。
2005年,为丰富新年晚会的表演,何敬慧和几名镇内的音乐爱好者组成里水第一支乐队,他担任吉他手。在当时的里水影剧院,何敬慧和乐队成员作为里水第一支乐队上台演出,轰动全场,为彼时里水音乐氛围注入一丝活力。
回想起那时的表演时光,何敬慧十分有感触。“当时里水学音乐、玩音乐的人不多,大多是音乐老师。”他们显得小众而独立。后来,何敬慧索性创办了音乐交流基地,每逢周六晚8点,里水里广路爱迪步行街的正门方向就会传来阵阵悦耳的音乐,吸引大批乐迷围观。这里就是何敬慧创立的爱迪音乐基地,一个专门提供音乐交流学习的地方,也是里水吉他协会的教研基地。后来步行街拆迁,他又把基地搬到了新地方,继续音乐事业。
何敬慧说,当时只是几个喜欢玩音乐的年轻人想组一个摇滚乐队,但一直找不到人。“年轻人的业余生活都比较枯燥,我们希望有一个音乐的交流平台,丰富大家的生活。”于是何敬慧便与朋友着手创办这个交流学习音乐的基地。
在音乐的带动下,基地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目前会员、学员几百人。为了方便音乐爱好者,基地专门空出一个乐队排练室,提供专业设备和茶水,免费给镇内的音乐爱好者使用。
正是当时的这一举动,何敬慧为今后里水音乐作品创作和人才培育埋下了种子,也为他实现音乐梦奠定了基础。
逐梦里水
汲取养分创作正能量歌曲
音乐源于生活,何敬慧写歌速度非常快,他喜欢留意身边的人事和景物,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歌词自然而然地在心底涌出来。
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谈起写的第一首歌,何敬慧依然记忆犹新。那时他找消防员朋友玩,闲聊之际,看到出队回来的消防员手被蜜蜂蛰得肿起老高,那一瞬间,他突然有了写歌的冲动,于是便有了《我是一个消防兵》的诞生。
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里水创建安全社区和消防宣传时,他突然想到,还没有一首专属于里水的主题歌,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何敬慧走遍里水,谱出了一首《梦里水乡》。
“北涌亭下/绿柳苍苍/郁水河中/碧波荡漾/双桨摇呀摇/小船荡又荡/何处寻觅梦里的水乡,西华古寺/源远流长/金溪河畔/鸟语花香/花海流潮中/彩蝶随风舞/这是我梦里的水乡”。歌词运用了大量里水元素,朗朗上口,给街坊一种亲切感。
何敬慧不仅写歌快,谱曲也只要半小时。他写歌有一个特点,喜欢用简单的伴奏,这在《中国我爱你》一歌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何敬慧绕开了恢弘磅礴的风格,别出心裁地只用吉他声伴奏,颇有当年风靡全国《同桌的你》的那种小清新,但神奇的是,在这一股清泉中感受到专属于80后简单直接而又饱满的爱国情怀。
“我觉得听众听到我们的作品觉得开心就可以了,我没有想那么多。有一班人在唱歌、写歌,我觉得是一件很写意的事情。”何敬慧创作的目的很单纯,也很有目标。
2020年,一首里水本土音乐人原创的歌曲《天使的心》在传唱,还登上学习强国平台,用音乐抗击新冠疫情,为全民战“疫”传递信心。
“当看到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上下一心,恪尽职守,不辞劳苦,废寝忘食,希望用这首歌为他们加油。”何敬慧介绍,在采风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聆听了很多医护人员故事。有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病人能够恢复健康,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多少汗水也值得”。何敬慧也因此敲定了这版本的歌词,特别歌曲最后一句“汗水换来,你健康的笑脸,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就是表达医护人员这种无私奉献的情感。
截至目前,何敬慧已创作了10余首赞颂家乡的歌曲,有写里水流潮社区花海流潮景区的《那片花海》、写里水八角亭景区的《八角之亭》、写里水非遗文化龙舟说唱的《新龙舟说唱》、写里水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新冠病毒的《我们在一起》……这些作品都是植根于本土,具有里水文化底蕴的原创音乐作品,其中《那片花海》被佛山市委宣传部评为“佛山市最美村歌”、《我们在一起》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此外,禁毒、安全生产、创文等方面他也积极创作。2014年派出所进行反电信诈骗宣传活动,何敬慧创作了三个反电信诈骗小品,由派出所到各个村居厂企进行巡演教授群众防骗。同年,为配合南海道德模范公园广场巡演宣讲创文活动,他再次创作了原创公民道德歌曲《梦想与明天》到各个村居宣传,通过歌声提高人们讲文明讲道德的自觉性,被南海区内外多个机关单位和厂企采用。今年,他结合119全国消防日,编排了十个相关节目准备到河村公园演出。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到别人也提升到自己,何乐而不为?”何敬慧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青年,他发展自己的爱好,为里水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里水文化发展出一份力。
圆梦基层
推动本土原创音乐发展
在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梦里水乡原创音乐会何敬慧作品欣赏会在里水已举办多届。“可以说,我见证了里水原创音乐从零开始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何敬慧说,这样可喜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平台的搭建和团队的力量。
作为镇内重要的音乐交流平台,里水镇音乐协会由何敬慧担任会长,负责活动的策划,会员的排练和创作,对外联谊并链接培训、演出的资源等工作,他非常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他们,越来越多的乐队从中诞生。里水镇音乐协会的会员也从原来的二三十人发展至现在的113人。
这些聚集起来的音乐爱好者,便是里水原创音乐的生力军。“我的作品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何敬慧说,每当他写好一首歌曲的初稿,其他伙伴就算工作再忙都会抽时间帮忙修改,改到凌晨一两点已是家常便饭。而每月例行的创作交流会也促进了大家的成长,现在的里水镇音乐协会可谓是聚集了词曲编录唱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
早年间,里水每年举办“文化墟日”义演,搞得有声有色,成为了里水街坊熟悉的品牌活动。活动上的义演都由何敬慧带着一群音乐爱好者承办,定点搭建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为基层群众义演。到目前为止“文化墟日”义演已经演出了近百场,成为里水镇重要的基层文艺活动之一。
此外,梦汇尚城的里水文化中心投用后,里水音乐爱好者有了自己的训练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喜爱音乐,何敬慧还利用空闲时间帮助里水各个村居的基层文艺团队发展,多年来先后带领团队和相关文艺单位一起到镇内各村居、厂企、学校、机关单位为街坊演出超100场次,大大繁荣了里水文化艺术圈。
正如他《那片花海》写的那般,“花儿谢了,花还会开,我们的梦想就像花海,纵然失败我还会重来,给年轻一个交代”。他的歌词一如他本人,不是虚无的心灵鸡汤,而是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
“我身边的朋友都比我厉害。”何敬慧多次提到身边的伙伴们,在为音乐前行的道路上,一路走来,里水音乐协会的伙伴们以及里水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民生,无疑是最大的精神支柱和创作动力。
走上音乐道路的这些年,何敬慧从来不曾后悔,因为音乐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文/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