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表彰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优秀党员展风采 先锋示范

■去年援鄂时的彭银。

■黄惠芳把做好的糖水送到党群综合志愿服务岗。

■岑桂海(右一)指引社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


近日,里水表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他们的事迹让人动容,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初心。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护士长彭银
坚守爱与奉献无愧一袭白衣
“我真的得到了太多太多,付出一些又有什么关系?”这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护士长彭银去年去武汉前回答亲朋好友劝她慎重时的话。在医院工作的9年,她时刻保持这种谦卑的心态,用爱与奉献诠释着对职业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近日,彭银荣获里水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该院的关节外科护士长,彭银勇敢担当,去年不顾自身安危,支援武汉一线;回归日常工作后,她履行护士职责,悉心照顾病人;科室管理中,她柔性管理,传帮带教学,待每名同事都亲如姐妹一般,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初心使命。
义不容辞驰援武汉抗疫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人们闻之色变。医院未雨绸缪,决定提前开辟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彭银听闻后,退掉了回家订婚的票,决定主动请战。她说,“我还年轻,又没有孩子,没有负担,我必须要站出来。”后来,她又顺利入选了医院第二批援鄂人员名单。
因为事态紧急,集结出发的通知是在凌晨2点下发的。接到通知后,彭银有些犹豫,是否要告诉身体一直不好的父母?该如何说服本来就因为疫情而拖延了订婚时间的男友?但想到救死扶伤的使命,想到疫情中那些破碎的家庭,她坚定了信心,向男友和家人解释。在她的解释下,男友和家人转变了态度,从反对到决定支持她去武汉,但要求她做好防护。
2020年2月13日一早,下着磅礴大雨,在男友的护送下,彭银来到了医院,先去了自己的科室办理交接。集结前,她还特地请主任帮她剪掉了心爱的长发。
在武汉,每次护理病人,她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将近6个小时,不能吃东西、喝水,不能上厕所,柔弱的她每次脱下防护服后都满头大汗,但她仍然尽心尽责的护理病人。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感谢倾尽全力保障他们安危的医院,感谢提供保暖衣服和用品的政府,感谢关心他们吃得好不好的爱心人士。
身上责任在肩必须无愧于党
援鄂结束,回归正常工作、生活。彭银也在2020年3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除了疫情冲锋在前,平时她的工作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她说,身上责任在肩,必须无愧于党,无愧于一袭白衣。
9年来,彭银经历的岗位、遇到的挑战不可谓不多。基层护士、各科轮岗、护理部干事,再到临危受命,逆行武汉支援。她常说自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每一次看到党员先锋模范,她总心潮澎湃,每一个党员,都是她学习的楷模,每一次挑战,她都用真心和热情迎接。在护理部,她协助主任筹办了5·12护士节活动、国家围产助产高峰论坛等项目,在关节外科,她修订科室护理常规,实行双D双N排班。护理部重大项目和科室护理安全都有她贡献的一分力量。
日常工作中,彭银时刻牢记护理质量的要求,做好宣教工作外,还积极疏导病人情绪,开导病人心理。对待病人的需求,她从不急躁,总是不厌其烦地聆听,在她看来,病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病人订的饭可能要晚一点到,她逐个去通知;病人的物品遗失,她立即安排寻找并主动提出赔偿。她用爱心和真诚打动病人,尽量将纠纷解决在萌芽中。
“其实我的资质并不高,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非常的幸运,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有责任将这种帮助传给更多的人。”这是彭银经常说的一句话。坚守着爱与奉献,她,无愧于一袭白衣。
里水镇大石社区老党员黄惠芳
组建﹃炊事班﹄为抗疫人员送去﹃百家饭﹄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看到工作人员日夜操劳,我心里过意不去,力所能及的事我能做就做。”近日,里水镇大石社区90岁老党员黄惠芳荣获里水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回忆起过去的抗疫经历,她这样说道。
在2020年抗疫期间,这位有着62年党龄的长者不仅自掏腰包给一线抗疫工作人员送爱心物资,还带领20多名社区居民组成“炊事班”,为一线抗疫工作人员提供可口饭菜。不少一线抗疫工作人员都说:“吃百家饭,甜在心里。”
自愿当起炊事员做好后勤保障
2020年疫情期间,每天早上5时多,黄惠芳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起来,蒸糕、熬粥、分装……一直到7时多,才把10多份早餐做好,然后急匆匆地前往村中的党群综合支援服务岗,为一线抗疫工作人员送上早餐。热气腾腾的蛋糕和足料的皮蛋瘦肉粥,饱含着这位长者的一番心意。
在此期间,黄惠芳自愿当起了炊事员,一做就是两个多月。尽管当时已是89岁高龄,但黄惠芳仍以实际行动诠释老有所为和无私大爱。“我是社区的一分子,更是一名老党员,为抗击疫情出一分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我的责任。”黄惠芳说。
黄惠芳说,在这场战“疫”中,看到工作人员值守很辛苦,日夜操劳,风吹日晒,仍然坚守岗位,自己心里过意不去,于是想到发动大家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好后勤保障。此外,她还动员同为党员的孙女参与社区值守,为防疫贡献力量。虽然孙女平日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但黄惠芳仍然告诉她,再忙都要去帮忙,能帮一点是一点。
不仅如此,黄惠芳还自掏腰包为一线值守人员送去八宝粥、凉茶、杯面等爱心物资。“大家都很辛苦,自己帮不了什么大忙,只能为他们补充点物资,这都是我应该做的。”黄惠芳说。
带动居民组“炊事班”支援抗疫工作
在黄惠芳的影响下,大石社区很多家庭主妇也加入到这支“炊事班”队伍中,还在线上组建了一支抗疫后勤志愿队,号召更多居民发挥自家厨艺,为一线抗疫人员送去可口饭菜。
“黄惠芳婆婆这么大年纪仍坚持为抗疫出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这么年轻,更加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大石社区居民易巧银说,黄惠芳用爱和行动温暖了大家,带动了许多居民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让她很感动。
据悉,疫情期间,大石社区每天至少都有一户家庭自费烹制饭餐,为一线抗疫工作人员补充“战斗力”。“大石社区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居民互帮互助,给我们送上关怀,我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有一线抗疫工作人员感叹道。
里水镇同声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岑桂海
以“创熟”力量织密社区防疫网
“做基层工作,要带上‘心’和‘情’这两个字。”岑桂海20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21年担任里水镇同声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常务副主任、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以来,他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竭诚奉献,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和使命,为社区基层治理作出积极贡献。今年疫情期间,岑桂海通过发动党员、热心居民、妇女代表力量,以点织网创建起“熟人社区”,为筑牢社区疫情防控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今年7月,获评为“里水镇优秀党务工作者”。
构建熟人社区筑起防疫堡垒
翻开岑桂海的微信朋友圈,当中大部分内容都与防疫工作相关:与社区工作人员深夜“作战”、提醒大家核酸检测前扫码填写个人信息、发布疫苗接种安排、紧急招募志愿者……岑桂海直言:“工作道阻且长,仍需努力。”
“同声社区是新成立的社区,工作人员只有15人。”岑桂海道出了社区开展核酸检测期间令他最“头疼”的问题——缺乏人手力量。同声社区今年才成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个“新生儿”显得有点措手不及。
应该如何克服这个重大考验呢?“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在岑桂海看来,同声社区作为新成立的城市社区,未建起环环相扣的人际关系网,不利于开展社区治理工作,因此,创建“熟人社区”是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和最迫切的任务。
同声社区通过物色党员、居民代表等热心“帮手”,结合微信公众号、短信、电话、朋友圈等线上宣传手段,以及宣传海报、宣传单张、横幅、入户走访等线下宣传手段,将防疫信息和措施传达给每一位居民,织密社区防疫网。
在今年6月~7月疫情防控期间,同声社区发动党员近100人次,热心居民、志愿者近500人次参加社区防疫工作,同声社区逐渐营造出“群里发号召,居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用情服务优化疫苗接种流程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岑桂海总是带着情怀去工作,他相信“日久见人心”,只要一心一意当好人民的“服务员”,就能树立起社区的公信力。
在社区组织新冠疫苗接种初期,岑桂海再次“碰壁”。“同声社区离接种点较远,大巴来回接送耗时较长,如何节省时间成了关键。”为了缩短居民等候的时间,提升接种效率,岑桂海和社区其他干部开会,开启“头脑风暴”。
“居民时间宝贵,所以我们只能优化各个流程,在‘红线范围’内大胆创新,挤出更多时间。”在不断的磋商下,终于想出了好办法:一是提前提醒居民准时上车,携带齐全的证件物品,避免因迟到和折返而耽误时间;二是对需要填写的表格作大胆改动,在不影响录入信息的前提下将必填项用红色笔迹标注,方便居民填写,提高效率;三是带上写字板,方便居民在颠簸的大巴上填写表格,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大大提升了居民接种疫苗的效率,获得居民的点赞。“要带什么东西,社区都给咱列清楚了,一目了然。”“提前填写好表格,到医院就可以直接排队接种,很方便!”……
渐渐地,“同声同气”成为同声社区的代名词。“许多同声社区居民对防疫措施表示理解,主动配合社区参加大规模核酸检测,积极响应接种新冠疫苗。”在岑桂海看来,群众的一句“感谢”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居民们“拧成一股绳,共圆一个梦”,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共治共享”则是整个同声社区团队与同声居民共同的期盼与目标。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邓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