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非遗粤曲传承人郑雪娴:
把粤曲种子根植孩子心中

■郑雪娴(左一)在粤韵绕古祠活动表演。

■郑雪娴(左二)和郑艳芬(左一)在指导和顺中心小学和曦粤韵曲艺社学生。

“穆桂英,平西夏,戎兵重整……”里水镇和顺中心小学曲艺室里,阵阵优美声腔传出,和曦曲艺社学子们正在排练粤剧《穆桂英》,备战南海区第十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
一名指导老师则围着这班小学生走动,时而纠正不到位的动作,时而示范唱腔……她就是和曦曲艺社创立者、南海区非遗粤曲传承人郑雪娴。
近30多年来,郑雪娴从粤曲业余爱好者,到一名粤曲老师,再到粤曲传承人,传播粤曲文化已成为其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更是将传承放在课堂中,让粤曲的种子根植在孩子心中。
“粤剧迷”拜师学艺打下扎实唱功
受长辈影响,郑雪娴从小就对粤曲感兴趣,一直将其作为业余爱好,时不时点缀一下生活。直到大学修读数学专业,她仍没想过这项爱好会成为终生的事业。
“粤曲里总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经典故事,很让我着迷。”饱含韵味深意的歌词、优美的音韵,这些粤曲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郑雪娴。早在读书时期,她就是出了名的“粤剧迷”。就读初中时,恰逢石门中学校庆,一位校友写了一首粤曲需要找人唱,同学都纷纷推荐郑雪娴。为了让这首粤曲呈现得更好,她开始向学校里一位学过粤曲的老师学习,从此开始向专业靠拢。
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机会,郑雪娴被推荐代表当时的和顺镇参加南海县粤曲比赛,便正式登上舞台唱起粤曲。
“每次参加比赛前都会增加训练强度,比赛时效果也会比练习时好,也会更清楚自己的长短处。”郑雪娴说,学粤曲其实也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永远都觉得有人比自己的水平高,她的唱曲水平就在一次次比赛中提高。
为了不断突破自我,郑雪娴于1990年拜师佛山市非遗粤曲传承人郑艳芬。当时的郑雪娴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即使工作繁忙,郑雪娴总能挤出时间跟着郑艳芬学习和训练,并参加各种粤曲比赛和交流活动。“在之前,我唱曲专业知识方面基本是空白。”正如郑雪娴所言,经过多年苦练,她逐渐打下了扎实的唱功。
“我叫做崔莺娘,身在平康里中。”小时候最喜欢听红线女的那首《崔莺娘》,郑雪娴对此念念不忘。2016年,在郑艳芬的引荐下,郑雪娴拜师红线女首位入室弟子、广州市非遗粤剧传承人郭凤女,学习红派的方法和技能,并跟着师父到处登台演出。
直到现在,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郑雪娴仍会找两位老师请教,不断看简谱、练习,甚至一次又一次录音逐一对比,改正后又再录音,直至满意为止。这已经成为了她自学提升的一个习惯。
将粤曲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
粤曲作为深厚的岭南曲艺文化,在里水本地有着深厚且广泛的群众基础。2010年,里水镇曲艺协会成立。作为里水镇曲艺协会副协长,郑雪娴在思考怎么提升自己的水平之余,还在为里水粤曲文化传播与传承做出不懈努力。
为让更多粤曲爱好者得到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推广粤曲这一传统文化,展现里水粤曲文化发展成果。郑雪娴积极参与里水文化站和里水曲艺协会的活动,担任社区粤曲课堂及暑期品牌文化活动夏令营粤曲课堂的导师。里水文化站便会不定期邀请佛山市曲艺协会的专业老师来给里水曲艺协会和优秀粤曲爱好者进行唱腔、身段和舞台技巧等专业培训,郑雪娴都会积极参加,并将这些新学的知识带给里水广大粤曲爱好者。
每年,里水镇都会举行730“查笃撑”曲艺剧场和“粤韵绕古祠”展演等曲艺品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郑雪娴白天教学,晚上抽空参演,每次演出几乎座无虚席,收到村民的广泛好评。
为了更好传播里水本土特色文化,郑雪娴还把梦里水乡特色融入粤曲,演唱了《赞石塘》《生态新城》《家·南海》等本土原创曲艺,且多次代表里水镇在各大区、市、省级粤曲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郑雪娴以弘扬粤曲为己任,一次次不留余力地传播和传承粤曲,其为粤曲文化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肯定。2016年10月,她成为了南海区非遗粤曲传承人。
把粤曲传承放在小孩子身上
在把粤曲文化送进村居时,郑雪娴发现,学习粤曲或者欣赏粤曲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面对这种断层现象,郑雪娴开始思考给予年轻人更多平台,引导他们走进粤曲的世界。
与郑艳芬老师商量后,她决定在当时任教的和顺中心小学开设粤曲课堂,把传承重心放在小孩子身上,让粤曲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在南海区文化馆、里水镇教育局和镇文化站的支持下,2012年7月,郑雪娴推动和顺中心小学成立了和曦粤韵曲艺社社团,并从学校挑选了一批学生,从最基础的呼吸讲起,教小学生们怎样做到“字正腔圆”和“讲准字音”……
“家长可能会不太理解,认为这对孩子以后的前途帮助不大。但是学生们都很喜欢,而且拿到了不俗的成绩。”在郑雪娴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代表学校在区、市及省赛中拿下多个奖项。
“我叫他练功站足15分钟,他真的给我发了15分钟练功的视频。”和曦粤韵曲艺社代表之一周杰勇,不仅成为了里水曲艺协会最小的成员,更是获得了佛山私伙局大赛金奖等奖项,每每说起这名得意徒弟,郑雪娴认为这门技艺就要如此坚持传承下去。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曦粤韵曲艺社已有40多名学生,并成为南海粤曲传习所、佛山市少儿曲艺培训基地、佛山市非物质遗产粤曲传承基地。“曲艺社学生经常训练结束后都不肯走,他们总想跟着老师学到更多。”在郑雪娴的培养下,入门后的学生一个个成为粤曲“发烧友”,很多学生即使毕业后仍然坚持练粤曲,经常对郑雪娴说:“等我毕业后就回来和你一起教粤曲。”
“看到学生对粤曲如此上心,觉得还是能看到粤曲传承的希望,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郑雪娴说,未来的日子里,她依然会把粤曲的传承放在小孩子身上,只有年轻一代参与,粤曲传承才有希望。
文/珠江时报记者欧林菊实习生梁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