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不隔爱,“云”上来相聚
◎里水中心小学王海琴
“半亩荒山埋世爱,一丘净土断尘缘。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
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清明祭扫作为一种庄严肃穆的祭祀文化,核心价值是对先人的追思和缅怀,更是洗涤精神家园、弘扬家族遗风的一种形式。但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如何有序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成了一道现实考题。
尽管许多地方已多日没有新增病例,但疫情并没有结束,绝不能放松警惕。如果放开让民众现场祭扫,公墓、陵园等地就会造成人员聚集,一旦因此导致病毒聚集性传播,疫情又会卷土重来,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清明祭扫毕竟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间传统风俗,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因此,在疫情相对平缓的地区,要落实有序祭扫,不宜“一刀切”禁止。而有关地方提倡网上“云祭扫”,不失为一种替代性方案。
祭祀活动重于心不拘于形,特殊时期应有变通方案,一方面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管控通告,一些地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预约限流”,暂停组织公祭、江祭、骨灰撒散等群体性活动,或者开展由工作人员代扫;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献一束花、上一炷香、点一支烛,诵读祭文来寄托哀思等网上祭奠服务。“祭如在”,只要我们心中留有对故人的眷恋,无论是“亲自上阵”还是身处他乡,无论是一捧鲜花、几杯薄酒还是几行诗句、遥寄哀思,都是最好的纪念。此举拓宽了祭扫这种传统习俗在地理、时间上的限制,反而更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同时,这种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
简而言之,网上祭扫满足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虽改变了传统形式,但骨子里的精神仍保持不变。“心”不在,即便站在墓前也无济于事;“心”若在,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网上祭扫就不失为寄托哀思的好载体。
隔空不隔爱,“云”上来“相聚”。你们“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