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之:
爱国华侨升起拉丁美洲第一面五星红旗

1882年美国实行排华政策后,华侨作为自由移民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地区及墨西哥等国移居古巴,与契约期满的华工一道,逐渐向工商业发展。
这批华侨经营粮食、杂货、餐馆、洗衣、食品和农牧业,建立了出口公司,开设了商店、银行、戏院、药店等,在哈瓦那形成了唐人街。
九江下北东岸村人李超拔正是这批华侨之一,他在哈瓦那经营着一间小餐馆。
1904年,李超拔之子李巨之在九江出生。李巨之6岁入私塾读书,10岁就读于九江圩寄宿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向往科学和民主。
随着时间推移,古巴华侨华人遍布古巴300多个城镇,商店、餐馆、工厂、农场等发展到4000多家,活跃了古巴城乡经济,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和优质服务,对古巴华侨社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15岁时,李巨之随父往古巴谋生。经过几年的雇员生活磨炼,在1925年与陈有彦一起开设“陈李商店”,经营洋杂货。
为团结互助共谋发展,古巴华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华侨社团,如结义堂(1867年)、恒义堂(1868年)、中华总会馆(1900年)、洪门民治党(1902年)、中华总商会、华侨社会主义同盟等地缘、血缘、业缘性和综合性华侨社团,办有“顾侨院”和“中华义山”等公益机构。
古巴革命前,华侨社团约有140多个,如今哈瓦那的唐人街还可以看到各种“会”“堂”的旧址,华侨社团在为侨胞求职和关照侨胞生活方面起过良好作用。
1917年,李巨之经共产党员施晃介绍加入古巴共产党,并担任该党中国支部书记,以“陈李商店”为活动基地。同时,以党组织为核心,成立“拥护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古巴支部,创办《工农呼声》杂志,团结爱国华侨参与政治活动。
此后《工农呼声》成为爱国华侨参与政治活动重要载体,1932年改为铅印《前进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易名为《救国报》,1944年改为《光华报》,后遭蒋介石政府迫害而关闭。20世纪50年代古巴革命胜利后获得新生,于1987年由古巴规模最大的华人社团中华总会馆管理,并成为中华总会馆的新闻机关报。
李巨之利用《工农呼声》数十年如一日帮助传播古巴华人社会动态、中国要闻、古巴要闻、国际新闻等,是古巴境内目前仅存的中文报纸,自创刊以来一直是古巴华侨华人了解世界、古巴和中国大事的窗口,为团结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和古巴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18年10月,中国国民党反动派与古巴政府相勾结,镇压“拥护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古巴支部的活动,李巨之被拘禁,同年11月被古巴政府驱逐出境。
1930年,李巨之再赴古巴谋生,1934年加入“古巴华侨新民主同盟”,1935年被选为同盟执行委员。
1936年,李巨之担任哈瓦那分部主席。把与刘启垣合股开办的“联合商店”作为同盟的活动基地,其间,加入古巴人民社会党(古共),参加反帝反独裁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巴华侨新民主同盟在总部升起拉丁美洲第一面五星红旗。当时,中国国民党驻古巴“大使”串通古巴警察,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硬将五星红旗没收,并拘捕在场的同盟负责人。李巨之外出得免。
1955年,由于古巴巴蒂斯塔反动政权的镇压,古巴华侨新民主同盟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李巨之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革命活动,与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七二六”运动组织建立联系,以小粮店作掩护,代革命党人储存公债、文件,支持古巴人民的革命斗争。
1959年元月,古巴革命胜利,古巴华侨新民主同盟恢复公开活动,先后组织华侨参加群众游行,庆祝“五一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活动。当年10月1日,同盟在哈瓦那召开全盟大会,李巨之担任主席主持大会,古巴人民社会党主席马里内略等领导人到会。
1960年9月1日,古巴政府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后一个月内,同盟组织古巴华侨先后两次隆重集会,分别庆祝中古建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周年。是年,李巨之在同盟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同盟副主席,并兼任光华报社长。
1961年,李巨之主持全古巴华侨登记工作,4个月内,走遍古巴的城市和乡村,实地调查华侨情况。自此,他放弃经商,全力从事华侨事务工作。他历任古巴华侨社会主义同盟(前身为古巴华侨新民主同盟)第二副主席兼组织主任、副主席,古巴中华总会馆会务专员、整理委员,古巴中华颐侨院院长,旅古巴九江公会理事长等职务,为古巴华侨的爱国团结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63年和1969年,他两次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1年9月6日,李巨之因病在哈瓦那逝世。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
通讯员刘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