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6月03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 定格生态九江最高奖金800元
    • 做好万全准备 确保安全返园
    • 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推动公共机构做好示范
    • 开启电排站预排降低内河涌水位
    • 九江公办中小学招生方案发布
    • 不同年代街坊讲述童年趣事
    • 来九江璜矶赏醉美夏荷

    第02版:关注

    • 九江公办中小学招生方案发布
    • p96

    第03版:特别策划

    • 不同的童年 相同的童真

    第04版:社区视窗

    • 穿脱防护服比比谁最快
    • “童眼看警营” 探秘不一样的警爸警妈
    • 街坊注意!九江这些地方将半封闭施工
    •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须贴安全警示标志
    • 戴上发箍接过礼物儒林社区长者开心庆生

    第05版:亲水商都

    • 为传统制造插上“智慧”翅膀

    第06版:法制生活

    • 推行“大爱教育” 文明建设结硕果
    • 诉前调解化纠纷 省时省力效率高

    第07版:影像九江

    • 来九江璜矶 品醉美夏日

    第08版:健康九江

    • 企业私设排污口被责令整改并罚款
    • 结对村居服务居民 实现中医服务全覆盖
  • 数字报首页

03:特别策划

不同的童年 相同的童真

吴应炬动画音乐主题展开幕,将贯穿整6个月,欢迎市民前往参观

2020年06月03日

■吴应炬动画音乐主题展开幕,欢迎市民前往参观。通讯员/曾昭弘摄

■小时候的黄熙(右)。

人物简介

吴应炬(1926~2008),原名应钜,是仲旒的第三子,即吴家大院始建者吴庚南的孙子。他生于广州,幼随父在越南生活。1950年考进燕京大学音乐系(后并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

1955年开始,吴应炬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专职作曲,一生创作美术片音乐八十多部、故事片音乐一部、纪录片音乐二十多部,其中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插曲《草原赞歌》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音乐三等奖。《牧笛》《雕龙记》等八部动画影片的音乐在国内外获奖。

吴应炬为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家。美国资深评论家斯通曾称吴应炬的作品是他“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音乐”。

吴应炬的动画音乐创作中常常融合了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元素,也经常用到广东音乐的元素,在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几

部动画音乐中,如《葫芦兄弟》《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

《牧笛》等都有广东音乐元素运用在影片配乐中。

吴应炬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他的作品陪着几代人度过了童年生活。

对于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早已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每逢“六一”,总能唤起童年的那些美好回忆。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不同年代的童年除了刻上了时代的痕迹,更多是见证了社会的变迁,这份快乐与美好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六一”儿童节刚过,让我们一起听听九江街坊有着时代烙印的童年回忆吧!

此外,“六一”当天,吴应炬动画音乐主题展在吴家大院开幕,将贯穿整个6月,欢迎街坊前往参观,一同回味童年时光。

活动

来吴家大院看动画音乐主题展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6月1日一大早,九江镇吴家大院内就传出了阵阵充满童趣的音乐和欢笑声。原来,吴应炬动画音乐主题展开幕了!

“这是吴应炬老先生生前的创作手稿,这边有他使用过的音像卡带,而这边还可以拍照留念……”现场,工作人员热情地指引市民参观。展馆尽管占地面积不大,但展示了吴老先生生前各种各样的用品,包括创作卡带、创作手稿、照相纸……全部资料均由吴老先生的家人捐出。“哇,你看这台播放机保存得真好,可见吴老先生当年对它有多珍爱。”一位市民不禁赞叹道。

在另一旁,主办方特意选取吴应炬的代表性作品——《葫芦兄弟》《大闹天宫》里的代表性形象,制作成留影区,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市民纷纷拍照。

而在展馆中央,电视上播放着吴老先生生前的人物专访,几位市民正端坐在前,认真聆听着吴应炬的创作故事。不久前,九江镇文化站寻到了这段吴应炬于90年代接受电视访问的短视频,“这是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视频中吴老先生提到了故乡南海,提到了老家的大院子(吴家大院)。”九江镇宣传文体办副主任、文化站站长徐雅表示,希望通过举办吴应炬的生平作品展,以耳熟能详的音乐重新唤起市民的童年记忆,“这是送给广大市民的一份珍贵的儿童节礼物。”

本次展览由九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九江镇文化站、九江侨乡博物馆、九江镇图书馆联合吴应炬祖居吴家大院共同举办,展览将贯穿整个6月,欢迎广大市民前来欣赏,一起感受童趣。

故事

50

后

背铁锅上山快乐野营

姓名:崔爱坚社区:沙头社区

今年61岁的崔爱坚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很期待“六一”儿童节,因为上世纪50年代是物资相对较匮乏的年代,儿童节不会有任何礼物,但学校会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和比赛,让小朋友全部参与进来。

“滚铁环、抓石子、跳格子、跳皮筋……孩子们都很开心。”崔爱坚回忆,儿童节当天,玩游戏赢了的孩子会得到一颗糖果,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

“记得小学五年级,我们背着铁锅去西樵山野营,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儿童节。”崔爱坚说,当时去野营,也没有带太多的食物上去烹煮,只是在现场摘取野菜煮着吃。在这过程中,小朋友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有摘野菜的、捡木材的、烹煮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乐趣。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天,非常开心。

60

后

小时候最爱吃糯米糍

姓名:彭姨社区:儒林社区

今年57岁的彭姨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九江生活了2年多,说起儿童节,她感叹现在的孩子“过得好幸福”。“在我那个年代,只要不犯错,天天都是儿童节。”彭姨笑着说。

“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多,谁犯错了就会受到严厉处罚。”彭姨说,记得有一次她不听家人的话,偷偷去河里玩水,让家人知道了,严厉地批评了她。

“以前很喜欢吃糯米糍,但得等到重要节日才能吃到。”彭姨说起她儿时最喜欢的食物时,马上想到了糯米糍。“以前家里比较穷,连米糠都吃过,有时候父母说过节吃糯米糍,我都能开心好几天。里面有花生、芝麻,还有糖,吃起来很甜。”彭姨说。

除了食物,那个年代的玩具也很特别。“小时候家里环境一般,不会买玩具,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动手找乐趣。”彭姨说,有时候帮家里做完农活,她就会和几个姐妹一起挖泥,动手捏“土公仔”,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有趣。

70

后

和小伙伴一起玩弹珠

姓名:鹏哥社区:南金社区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鹏哥是土生土长的九江人,说起童年生活,他至今记忆犹新。“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儿童节当天上午学校会举行游园活动,下午放假。”鹏

哥说,那时候同学都很开心,有的吃有

的玩,还不用上课,“下午放假,大家都喜欢聚在一起玩弹珠。我们会比谁弹得最远,或者最先入洞。”

鹏哥还说起他小时候玩的另一种玩具——自制木枪。“找大小适合的竹子,稍作处理,制作成一根全通的竹筒,以及一根带节的竹子,然后用棍子插入带节的竹子里,往全通竹筒里塞一些东西,用棍子一捅,东西就飞出去了。”鹏哥说,这是他儿时最喜欢玩的东西,男孩们会经常聚在一起玩,比拼谁打得最远。

“小时候,家里人有时还会带些大白兔糖回来,那是我最爱吃的糖果。”鹏哥说,尤其到了夏天,吃一口冰棍,再吃一口大白兔糖,让人回味无穷。

80

后

摔了家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姓名:黄熙社区:儒林社区

“小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当时的电视机还是‘大块头’,平日里家人都把它放在小房间里,需要看的时候才搬出来。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我就特别想‘显摆’一下。”黄熙说,当时看到妈妈和客人在客厅聊天,自己就悄悄跑到小房间里把电视机扛出来。因为当时不过五六岁,年纪还小,电视机又大又沉,他使了好大劲才搬起来。“我走了两步,一下子力气接不上,哐当一声,整台电视机都摔地上了,自己当时吓蒙了。”

80后的记忆也少不了那些经典动画片。黄熙清晰记得,当时同龄的男孩子都爱看《灌篮高手》《四驱兄弟》《数码暴龙》等动画片,“身边的小朋友谁有一两张动画片人物闪卡,就高兴得追上几条街抢着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幸福。”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每次考试拿到好成绩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买零食作为奖励,我最爱吃‘卜卜星’或‘小当家’,当时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零食了。”让黄熙觉得最具童趣的,还有当时零食里面的闪卡。“我会以收集闪卡为乐,每吃一包都会把闪卡保存好,最后收集了整整一大沓,前几年搬家还能找到呢!这真的是一段最美好的回忆。”黄熙说。

90

后

最爱收集零食里的卡片

姓名:朱锐超社区:下西社区

“虽然长大后因为种种原因而少习武,但是学过的套路我是不会忘的。”今年23岁的朱锐超自小习武,9岁时参加了广东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广东省青少年、儿童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二名。“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儒林广场玩,当时那里有一些武术馆的师傅在教小朋友练武,我很喜欢,就站在那儿看人家怎么学,想着自己学会的话一定不会被欺负……”朱锐超说。

朱锐超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的家教比较严,看电视时间很少,也比较少出门玩耍,“那时家里有一台康佳牌电视机,我们姐弟几人在家里看电视,一听到街口的汽车喇叭声,我们就立马关电视迅速冲上二楼写作业了,因为知道爸爸回来了!”

说到零食,辣条、香菇肥牛这些小零食是90后共同的回忆。“那时候的我们,手里攥着几毛钱,就可以高兴一整天。放学走回家必经的小卖铺,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朱锐超说,同一个社区的学生放学大多都会经过一家小卖铺,进去买上几包辣条、咪咪还有香菇肥牛等零食,边走边吃。“后来新出了一种叫‘魔法士’的干脆面,里面装着各种人物角色的卡片,当时班里的男生都去买,就为了里面的卡片,如果没买到喜欢的人物,就跟别人玩‘拍卡片’的游戏,用游戏赢回来!”朱锐超笑着说。

吴家大院参观指引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特殊情况除外)。

●接待数量

每日接待游客半小时为一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最多可接待50人(如某时间段预约人数已满,则游客需重新选择日期和时间段)。

●预约电话

0757-86512960

●地址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心城区人民路40号

图由受访者提供

见习记者李宇强朱明菲

文/珠江时报记者沈芝强何美芬策划/珠江时报记者何美芬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