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机电站变成村民精神粮仓
桂城夏南一社区以文化为抓手推进基层善治,为乡村振兴“铸魂”


■夏南一社区内随处可见的靓丽涂鸦。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居民在夏南一社区享受休闲时光。

■夏南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的展览。 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摄

■夏南一社区优美的水环境。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由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V站、村史馆集成的实践阵地。
从宽敞整洁的夏南一大道驶入,穿过小桥,一幅幅如画般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靓丽涂鸦、木墙草顶、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在闲暇的午后,还可以看到孩童嬉闹玩耍,老人树下聊天,共同诠释着岁月静好的模样。
“以往‘城中村’被认为是城市的补丁,通过实施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希望地处城市的小村庄,也能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夏南一社区党委书记郭铭炽表示,这是他的目标,也是夏南一社区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坚持推进基层善治、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力源泉。
作为桂城街道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夏南一社区在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完善的同时,坚持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以文化为重要抓手,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铸魂”。
活化古建
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交融
夏南一社区位于桂城街道中部、佛山一环东侧,依河而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村庄。在这里,处处可见精致的“口袋”公园与灵动的涂鸦。行至捌间村时,还能看到崭新的篮球场和健身器械,周边花草萦绕、鸟声盈耳,环境非常优美。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夏漖粮园·喜文化创意基地作为网红地标,吸引了广佛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记者看到,这里传统岭南建筑的外墙焕然一新,钟面碉楼、吊桥拱廊、藤蔓老树等原有风貌则被保留。园区聚合艺术空间、婚庆礼堂、户外仪式场地、拍摄场景、livehouse、24小时书屋、咖啡茶饮、餐饮食肆等业态,让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交相辉映,展现出根植本土文化的现代都市景观。
“如今共有10余个商家进驻,业态逐渐丰富,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将独特的文化印记与经济发展融合起来,让百年旧粮仓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乡村全方位振兴。”夏南一社区党委副书记黎准湛说。
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夏南一社区下足了功夫。不仅让百年老粮仓变身桂城文化新地标——夏漖粮园·喜文化创意基地,还建成1.2公里的滨河慢行系统,将文思广场、清风广场、龙船会、安宁桥等节点串联起来,让市民漫步其中,感受到浓浓的岭南水乡风情。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基层治理,都是一项造福百姓的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久久为功的韧劲。”黎准湛说,持之以恒抓重点,敢于担当抓落实,才能稳步推进民生工作。
志愿服务
文明实践推动社区治理
在夏南一社区,上了“年纪”的建筑除了有百年粮仓,还有夏南一大队机电站。它坐落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安宁桥边,外墙由青砖铺设,风格质朴,是夏南一文化的时代见证者。夏南一社区巧妙地将其改造成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V站、村史馆等多个阵地功能为一体的场馆。
三馆合一的实践阵地建设起来后,如何让它真正“活”起来,让乡村新时代文明看得见、摸得着,并通过文明实践推动社区治理,是一个考验社区智慧的课题。
夏南一社区从志愿服务入手,充分发挥已进驻社区的桂城义工联作用,结合实际需求以及文化特色,推出“七色彩虹”服务项目,包括“清风”文明微讲堂、“铭慈”志愿者培育项目、“怀正书室”阅读推广、“为美”青少年文明提升项目、“安宁”爱河护水项目、“悠历夏南一”文化传习项目和“安心”居家安全改造项目,涵盖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宣讲、线下阅读、青少年美育提升、巡河护河、非遗文化传习、社区导赏服务、特困人群结对关爱等多个领域。
老街坊灿叔就是活跃在这里的其中一名志愿者。他每周来到志愿V站,开展书法和诗词课程,为社区居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粮食”。做完志愿服务后,灿叔还会带动老友们一起“扮靓”社区,或在河道两旁种上花草,或细心照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院的翠竹。“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看着自己的社区越来越好,内心十分欢喜,希望能尽己之力建设家乡。”灿叔说。
正是有像灿叔这样的热心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和社会力量投身社区志愿服务,调动起全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让志愿服务不仅是公益慈善,更成为探索社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推手。
夏南一社区还重视乡贤文化建设,积极发掘新乡贤群体,涌现出一批事迹佳、口碑好的新乡贤。比如,老教师郭焕文对夏南一历史如数家珍,致力于村史推广;不定期组织开展新乡贤走访慰问活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进一步凝聚新乡贤力量,助推基层治理和家乡发展。
一直以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社区善治、保护乡情美景、留住浓浓乡愁,打造产、城、人、文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夏南一社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线,这条主线让夏南一有“面子”,更有“里子”。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踏上这片土地,寻回乡愁记忆,见证与时俱进的文明新风。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通讯员南宣(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