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擀面
◎孙伟
又是一年麦收季。想起金色饱满的麦粒,想起新麦磨出洁白的面粉,又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
每年麦收过后,父亲就会挑上晒干的新麦,到邻村的加工厂,磨回面粉。母亲在不忙时,会用新磨的面粉摊面饼,蒸馒头,擀面条……变着花样为家里改善伙食。我们也就能经常品尝到母亲做的面点,特别是手擀面。
母亲做的手擀面,滑溜可口,特有劲道。想起来,口腔里就会产生丰富的馋液。
常言道:软面饺子,硬面条。手擀面好吃不好吃,首先要看面条擀制得硬不硬。面条擀得软硬适度,吃起来劲道有嚼劲,才会爽口好吃。吃到肚子里,也特填饱。不会像吃普通的水面,一吃就饱,一会就饿。
要做出这样好吃的手擀面,真的很费一番功夫。而母亲就是做手擀面的行家。手擀面,和面是关键。母亲和面时,一般不用盆。直接把面粉倒在洗净的桌面上,撒上适量食盐。在面粉中间扒一个小坑,一边往中间倒水,一边用手不停搅拌。等到水被面粉吸收差不多,就用双手从上往下按压推揉。
母亲和面,水面比例一般都会放得恰到好处。只是偶然觉得面团硬了,会用手指从倒水的碗盆里超一点水,撒在桌面上。再用面团沾着搓揉。那样一遍又一遍来回重复揉压。也数不清母亲到底揉了多少遍,应该和做兰州拉面讲究的“九九八十一遍揉”不差上下。母亲把面揉到满意,才将面团放在桌上醒着。然后锅内放水,架火烧着,再回来擀面条。
擀面条时,从大面团上切下大小适宜的一块。搓成差不多圆球形,在撒了一层干面粉的桌面上轻轻一按成厚面饼。再把面饼翻个身,让两面沾上一层面粉。这样擀制时,不容易粘黏。用擀面杖压着面饼前推后拉。每这样推拉擀压几下,再转动一下慢慢变大的面饼。适时也会给面饼翻个身,或者扑撒一些干面粉。
一会功夫,变戏法一样。面饼就被擀成木锅盖大小,薄薄均匀的一层。这时候,用长长的擀面杖挑起面饼,叠加成宽七八厘米的长条。拿刀从任意一端,切成想要的宽窄面条。再撒一些干面粉在成堆的面条上,抓起来抖动几下,就可以下锅煮食了。
擀好面条,大锅里的水也烧开了,咕嘟嘟翻着水泡。母亲把面条投入开水锅里。一边给锅底添火,一边查看锅里,不时会拿勺子搅动几下面条。这样,煮的面条才不至于球结,或者糊锅底。面条煮透的同时,直接放一些油盐在锅里搅拌,再撒上切碎的青翠葱蒜点缀。有时候,也会放一些时令蔬菜叶。锅内洁白的面条,碧绿的菜叶,交相辉映着。还有油和葱蒜散发的香味,诱得我们饥肠辘辘,恨不得立刻盛上一碗朵颐。
母亲做的手擀面,吃着爽口舒服。每次我都要吃上两大碗。直到感觉特别撑了,还要喝一些面汤。擀面汤不仅是浓香,更是养胃。
家乡本是以米饭为主食。因为吃惯了母亲的手擀面,我却更喜欢吃面食。后来,参军到了中原部队,驻地是以面食为主食。许多战友和老乡,短时间很难适应部队吃面食多,米饭少的饮食习惯。我却乐在其中。想家的时候,吃上面条,就感觉有了家的温馨。
母亲的手擀面,永远是我钟爱的美食,让我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