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笔塔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佛高区观察

第04版
重点关注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稻穗

    ◎蓝子华

    看到周边地区正在收割水稻,我想起了以前的这个时候,学校总会放一个星期的农忙假。我忘不了小孩子们在农忙假里的日子。

    在那个农村集体化的年代,水稻收割的季节,我们这帮小孩子放假回家,帮助生产队抢收。我们被安排到田里拾那些散落的稻穗。拾到的稻穗交回生产队,有工分。这些工分自然记到该名小孩子的父母名下。

    那时候,通常农民的家庭都很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懂得为家里多挣点工分。有些家庭年终不但从生产队分不到钱,还得从家里拿钱去买口粮呢。

    在大人们收割过水稻的地方,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着掉落在田的稻穗,把一根一根的稻穗拾起来。田里的稻穗往往不是很显眼的,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有时候,碰到一些没割断的稻穗,我们就把它连根拔起,再把稻杆掐断。在宽阔的田野上,天空是蓝蓝的。忽然,几朵浮云飘过,给忙于收割的人们撒下少许的阴凉。

    生活在农民的家庭,在长辈们的感染下,小孩子们从小懂得,浪费粮食是可耻的,大家养成了爱惜粮食的习惯。如今,农村富裕起来了,生活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不愁吃不愁穿了。

    唐代李绅有《悯农》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描述了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辛苦地劳作的情景。其实,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我们每每读到《悯农》里的诗句,总能被深深地打动。

    在今天,有些小孩子已长到比当年拾稻穗的孩子们还要大的年龄了,还整天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也不大爱惜粮食。事实上,爱惜每一粒粮食,依然值得倡导的。

    昔日那些拾稻穗的日子,有着我们一段珍贵的回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