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圃兴贤有个关于大炮岗古老传说,相传这里曾有个叫大炮岗的地方,上面曾放有许多大炮,其中一炮就在热爱收藏的兴贤村民吴桃手中。但吴桃表示:“大炮岗的大炮我是没有了,但大炮岗的故事我确实能说一说。” 大炮原是皇帝赏赐 按照吴桃的说法,大炮岗的来历与兴贤名人吴日升有关。吴日升是清朝人,根据宣统《南海县志》记录,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佛山天地会首领陈开在佛山发动红巾军起义,其部下刘显占据官窑,吴日升见状,便在兴贤兴办团练,“运巨炮,雍水为营,因林设伏,贼不能犯”。除了保护家乡,吴日升还“复协同官军,南平佛镇,北靖官窑及芦包、炭步、肇庆等处”。 由于击退红巾军有功,经当时两广东总督叶名琛上奏,咸丰皇帝下旨赏赐吴日升“六品顶戴、蓝翎训导补用”,而兴贤也获得了12门火炮作为奖励。之后村民把12门火炮运到了当时兴贤村后方西侧的山岗上,那里是兴贤后方的一个制高点,因此,这个山岗也被后世称作“大炮岗”。 12门大炮听起来真的很威风,但吴桃表示,实际情况可能和人们想象的有出入。“据我了解,12门大炮只是中型火炮,而运回兴贤后,当时的村民并没有构筑炮台等工事。因为当时兴贤面对的安全威胁,主要是械斗、匪徒等,靠村里的小型工事应对已经足够,大炮主要是作为威慑,”吴桃介绍道。 炮岗与大炮都已无踪迹 “能带我去大炮岗看一看吗?”听到笔者的请求,吴桃摇了摇头表示,无论是大炮还是大炮岗,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那12门大炮随着岁月流逝,有的遗失、有的被拿去炼钢,今天全都找不到了。在20世纪80年代兴贤为了发展经济,曾建了数十间砖厂,造砖用的泥就从山岗上挖,过去兴贤号称有99个山岗,后来大部分被铲平,大炮岗也是其中之一。”吴桃说道。 尽管大炮岗已经不在了,但兴贤关于大炮的故事却还有一段。“五六年前,兴贤正在筹备重建大宗祠,当时一位朋友建议我买下一门打捞上来的古炮,这门炮长两米、重1.8吨,体型庞大且完整,我想到兴贤历史上的大炮岗,觉得把这门炮放到新宗祠里也挺好的。买下来后,由于重建遇到一些波折被迫延迟,大炮只好一直存放在别处,直到现在已不知下落,这就是我没有大炮岗大炮的原因。”吴桃笑着对笔者说道。 撰文/摄影 郭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