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塘三环路的一面环形旧墙上,有一幅描绘了小塘悠远的历史与文化的手绘壁画,它长达108米,创下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手绘壁画记录,成为极具狮山小塘特色的世界记录“新名片”。下面,小编带你们走进手绘壁画,了解壁画里每一个关于小塘历史与文化的故事。 故事1:龙唐社学见证古时“义务教育” 在原小塘中心小学旧址门前的一个屏风上,有一块“龙唐社学”的四字牌匾,相传这是明代名宦、海瑞的同僚好友李光宸亲笔题写。 龙唐社学创建于明代,当时师资一流、从学者众,是明、清时代育才备考科举之所,是由富裕乡亲出资办学。免费给乡里学子教书授课的事迹,至今仍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解放后,龙唐社学历经改造,只剩“龙唐社学”的四字牌匾。1961年原小塘中心小学校长把“龙唐社学”牌匾重新找回,把它嵌进正门屏风里,让学生们进门可见,以此鼓励后人勤奋向学。 故事2:黎边古村拥有700年文化历史 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黎边古村,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山墙锅耳屋排列得错落有致,古韵弥漫,让人不禁想要到村里走走。 经过岁月的沉淀,黎边古村成为集明清文化、岭南建筑与园林和珠三角水乡风情的集合体。古韵弥漫的村落也曾诞生了诸多名人,岭南文化在他们身上继承与延续。明清古民居、祠堂、家庙、府第、书舍等各种古建筑已模糊了年代的建筑相互错落,漫步黎边村,可以感受曾经的风华。 故事3:树本善堂造福乡梓的百年善堂 在狮山镇狮北银岗圩处,矗立着一间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善堂。这间善堂一直秉承着“赠医施药、扶贫助弱、修堤筑路、兴学育人、造福乡梓”的宗旨,帮助有需要的人。 1915年的“乙卯大水”受灾中,灾民纷纷逃难至香港、澳门,甚至被“卖猪仔”贩卖到重洋做奴隶。在最危难的时刻,本地善长仁翁和海内外乡亲解囊相助,其中大部分善款用于赠医施药救济灾民,剩余善款被用于在港购买物业收租,保证基金会资金充足。 其后,七十二乡(即现在的狮北、狮南、狮岭、莲塘等地)的热心人士选址挖银岗修建树本善堂,以捐资行善,造福乡梓。 故事4:百年出九官的官家巷 小塘社区沙二村有一条不足50米长的小巷,在清代中后期的100年间,共培养出了九位官员,小巷也因此被命名为官家巷。“一巷出九官”的佳话,至今仍为村民所传诵。 官家巷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巷道用大理石铺砌而成,两边各建三间房屋,每间约150平方米,房屋的门沿、窗沿及屋顶瓦梁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花鸟,十分壮观,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观看。 撰文/李福云通讯员 陶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