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书驿站,相信大部分南海人都不会觉得陌生。6月28日,第100个南海区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下称读书驿站)将在大沥九龙公园正式投用。这个南海区特色创新型项目,在2013年开始试点后获得不少街坊好评,也成功引领了全民阅读的新风尚。 其实,读书驿站的建设只是南海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市民走出家门口,便能轻松享受到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实际上,南海区的做法与我国近期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下称《保障法》)的其中一个目的不谋而合:让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保障。 读书驿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在桂城·怡丰城站,刚在商场逛累了的市民张小姐随手拿起了一本书,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据了解,怡丰城站位于桂城石龙南路怡丰城4楼,是南海区第一个设置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的读书驿站。“之前在上海生活没见过这种读书驿站,来到南海则看到很多,连商场也有,我觉得逛累了来这里看看书挺不错,太方便了。”张小姐对怡丰城站赞不绝口。 在南海,像怡丰城站这样极具特色的读书驿站还有很多,如桂城·花苑广场站等站点会提供“无纸化阅读”体验,读者可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就可以在电子书架上下载阅读书籍。 据了解,读书驿站是南海区基层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新模式,是全面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实践证明,这种小型阅读空间的“南海模式”,有效对接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对南海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法律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目前,算上新投用的大沥九龙公园读书驿站,在南海区,共有100个这样遍布在各镇街的读书驿站,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等更是一应俱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居于全国县级区域前列。据了解,截止2016年底,南海全区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273.45平方米,高于省、市水平,形成供需对接、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 全面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南海可谓“先行者”,如今,这种做法在法律上也有了保障。《保障法》第二章第十五条提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城乡规划。”换言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成为城乡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今后,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将在法律的保障下逐渐完善,就近能享受到的文化服务也会日渐丰富。 在《保障法》出台前,南海区已经着力进行“文化硬件”的建设,未来,南海区还将继续全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通过规划建设南海文化艺术中心与体育中心、今年年底在全区建成133个读书驿站、年内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社区全面覆盖等多项举措,构建“城乡十分钟文化圈”,让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撰文/刘浩华摄影/陈志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