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吃冷食 当心“冰箱病”

■田宁为患者做艾灸调理脾胃。

“来瓶冷饮,先凉快一下。”大量喝冷饮或直接吃冰箱里生冷的食物,是市民常见的解暑习惯。
人们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但由于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一旦无法正常排汗,再加上饮食过凉,就容易引发头痛、头闷、恶心,腹泻等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空调病”“冰箱病”,也是夏季常见的主要“凉病”。
今年进入夏季以来,南海各大医院接诊的中暑患者远不及“贪凉”引发的患者多,其中夏季“冰箱病”又占据多数。如何预防“冰箱病”?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田宁介绍了一些中医调理方法。
◎什么是“冰箱病”?
“冰箱病”是指人们吃了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肠胃道不适反应,称为“冰箱胃炎”“冰箱肠炎”“冰箱肺炎”等。不正当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品,如贪吃冷饮、经常吃冰箱里的剩菜,都可能引起形形色色的“冰箱病”。
◎“冰箱病”症状
冰箱头痛
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食品,若快速进食,可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产生头晕、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
冰箱肺炎
水果、蔬菜、鱼类、肉类等食物极易受耶尔森氏菌污染,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有害真菌,也极易污染冰箱环境,导致食物污染。
以上所指的真菌,都具有耐寒不耐热的特性,在低温(0℃~4℃)环境中生长繁殖最快,而且毒性强。冰箱如果平时不经常清洗,在冷冻机的排气口和蒸发器中就很容易繁殖真菌。这些真菌随尘埃散布
在空气中。孩子和过敏性体质者吸入这种带菌空气后,极有可能出现咳嗽、胸痛、发热、胸闷和气喘等症状。
冰箱胃炎
过量进食冰箱里的冷食物,胃肠会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导致血管骤然收缩变细,血流量减少,胃肠道消化液停止分泌,从而出现上腹阵发性绞痛和呕吐等症状,孩子则容易出现咽喉平滑肌痉挛,发生喉梗阻、呼吸障碍症状。
冰箱肠炎
有些嗜冷菌、霉菌在低温下仍会大量繁殖,随着未被加热的食品进入结肠后,会引起炎症,导致腹痛、腹泻和呕吐。
◎“冰箱病”诱因
寒邪入体易伤脾阳
中医学认为,寒食、冷食归属于中医“寒邪”的范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夏季阳气浮于外,体内容易受寒,若过食寒冷、冰镇的食物极易损伤脾阳,从而出现腹痛、腹泻、胃痛、呕吐等不适。
冰箱细菌大量滋生
冰箱低温环境能够抑制多数细菌的活跃度,但仍有部分细菌能在低温下繁殖,并依附于食物内部获取营养。冰箱内的食物存储不当,或未经处置直接食用,这些细菌就会进入人体肠胃引发不适,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如何预防“冰箱病”?
冷食不宜取出即食
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如冷饮、冷食等,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对于能加热的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特殊人群少食冷食
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脾胃虚弱、体质虚寒的人群,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冷食。
定期清洁冰箱并保持干净
冰箱应定期清理、除菌,夏季时建议每周一次。正确的流程是断电、清空,用小苏打或者洗洁精彻底清洗冰箱内部,并风干。冰箱门上的橡胶密封圈和缝隙也要清洗,以免细菌滋生。
食品分区分类摆放
冰箱内的食品摆放应分区分类,做到生熟分开,同时可用塑料袋、保鲜膜或保鲜盒封装,防止交叉污染。
冰箱食物不宜摆满
冰箱内食物不要放得太满,要留一些空隙,保证食物内部达到理想温度。
食用前检查食品质量
冰箱食品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应检查食品质量,尽量食用新鲜食物。
◎中医调理方法
《遵生八笺》中记载:“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
田宁建议,夏季可以多吃粟米粥养胃,如果不慎过食寒凉导致脾胃不适,可以用3~6克草豆蔻煮水服用,或以豆蔻散代茶饮。也可以艾灸疗法调理脾胃,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采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每次每穴20~30分钟,以灸至腹部温暖为佳。
调理药方:豆蔻散
主治:治夏月多冷气发动,胸膈气滞,噎塞,脾胃不和,不思饮食。
处方:草豆蔻6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6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通讯员梁健桃
(《酷暑吃冷食 当心“冰箱病”》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