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统手艺人的坚守

■陈师傅正在为客人修理手表。

■文明桥脚缝补修鞋匠使用了十多年的补鞋机。
缝补修鞋匠在街上的吆喝声、打铁师傅的敲打声……过去,走在街头巷尾,这些来自传统手艺人的“声音”让城市的角落充满了烟火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这些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逐渐消失在岁月之中。近日,记者采访到一些还在坚守的匠人,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文明桥脚的缝补修鞋匠
一针一线“缝制”人生
在西樵,沿江浦西路至长堤路,行至文明桥脚附近。这里除了能听见菜贩的叫卖声,不时还能听到有人询问是否需要补衣服、补鞋。她们,便是文明桥下的缝补修鞋匠。
补鞋机、可折叠的小马扎儿、工具箱、各色线圈……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她们用灵活的双手和熟练的技术,为街坊的生活带来便利。
“这个大的线圈是上线,这个小的线圈则是下线,两者相互合作,才能车出牢固、不易散的车缝。”眼前这名热情的大姐就是文明桥脚缝补修鞋匠中的一员,人称王姐。她来自四川,做这行已有20多年。
清晨,王姐迎来自己的第一单生意,眼前是一双鞋面脱胶的白鞋。只见她熟练地将鞋放在补鞋机前,换上与鞋面颜色相同的线圈后,一只手晃动把手,另一只手抵住鞋子进行缝合,双手相互配合,很快便将鞋面缝好。
处理鞋底分层的鞋子,对她而言是“小意思”。一扎、一穿、一扣、一回,用引线将鞋绑起,拿出补鞋胶粘合底部,再将鞋底翻过来,用锤子均匀地轻捶一遍,用刷子来回一刷,一双破鞋子便得到了“重生”。
缝缝补补二十多年,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曾有一名顾客带来一个掉跟的蓝色高跟鞋,王姐用小锤将新的鞋跟垫反复敲打,却怎么也敲不进去。王姐说,那双高跟鞋的内部构造是倾斜的,而鞋跟垫的钉子是直的,如果光靠蛮力,会将鞋跟破坏。“做我们这个活,考究眼力,往往有时候一双鞋子只能找到一对合适的鞋跟垫。”
“王姐,你那里有没有这种颜色的线?”一名说话带着北方口音、坐在王姐身旁工作的妇女举着一件粉色的棉袄询问。王姐介绍,这是唐阿姨,在这里工作也有十几年了。“我们互相帮助,除了借一些材料,有时候我不能解决的衣服、鞋子也会交给她做。”
“我是四川人,唐阿姨是河南人,那边的李阿姨她是湖南人。”王姐说,文明桥的缝补修鞋匠们来自五湖四海,经过这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大家都胜似一家人。
江浦西路的钟表修理匠
滴答声中留住光阴
在喧嚣的街道上,江浦西路的一家老店显得独具一格,那便是宝时老牌钟表店。在店内,处处体现着主人与钟表非同寻常的关系。店门口,一台颇具年代感的钥匙机、一个挂满各式修理工具的工作台映入眼帘,店内,手表、闹钟、各式挂钟一应俱全。每天早上,72岁的陈锡详便一头钻入“钟表的世界”,开始自己的工作。
“老板娘,有没有适合学生戴的手表呢?”早晨,一名顾客来到店内询问。陈师傅的老伴就为这名顾客介绍合适的手表。这是一家开了40多年的夫妻店,平日里陈师傅主要负责修理手表,而他的老伴负责向客人介绍产品。
“平日里大多是给手表换块电池、换个发条,当然也会遇到技术性更强的工作。”陈师傅拿出了一块石英表说,这块表在几年前曾泡过一次水,直到最近顾客发现手表不走才拿到店里维修。“遇到这种情况,会把手表的零件拆卸下来,不同的零件有不同的清理方式,比如表面上长了青苔,便用刀片将其刮走。”
“我们做了几十年生意,向来以诚信为重。”每当顾客咨询时,陈师傅总是耐心地告诉顾客所换零件的档次与价格。有一些价格略高的零件,陈师傅会进一步询问顾客是否更换。除了认真工作外,陈师傅平日里也是个积极乐观的人。“我通常只做到中午,下午我的小舅子会过来帮忙,而我会去找朋友喝喝茶、下下棋、聊聊天。”
燃烧发条的酒精灯、各式各样用来清理污渍的刷子、固定表盘的木质仪器……陈师傅的桌上,堆放着许多与光阴有关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年龄,有的比我孙子还大。”陈师傅表示,从1974年至今,桌子上放置的一些工具现在还用着。
有时候,陈师傅会一边工作,一边回想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技艺的岁月。“我的技术是父亲传授给我的,当时一些客人都恭恭敬敬地喊他‘陈师傅’,我当时特别自豪,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跟他一样。”
“修表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40多年来,修了那么多块手表,它们经过我的手,又能滴答滴答地走了,心里会感到很高兴。”随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陈师傅沉浸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表盘里、打磨着一个又一个精细的配件。“我会一直坚守下去,为更多人留住光阴。”
记者手记
做自己世界里的英雄
时代不断进步,现在走进大街小巷,来自传统手艺人的“声音”越来越少。
每一门技术和手艺,都有它所存在的价值跟意义。虽然有的技术和手艺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但我们无法否认,在过往的时光里,它们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也许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很难理解为何这些老匠人们“执着”于这样的一份工作。他们用几数十年淬炼心性,努力做到最好。或许做不了世界的英雄,但他们尽力用精湛的技术做自己世界里的英雄。不论是文明桥下的缝补修鞋匠,还是江浦西路的钟表修理匠,这个世界本没有平凡的岗位,不甘平庸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去尊敬。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练梦婕
(《匠心传统手艺人的坚守》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