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破除束缚在营商环境头上的紧箍咒

来源:珠江时报2021年11月04日    

    ◎蓝海

    上周召开的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中,“改革”是工作报告的热词,成为与会者热议的强音。

    “深水区”“杀出一条血路”“功成不必在我”……如是充满改革张力的词句,占据工作报告的显著位置。

    显而易见,改革是南海未来五年的主基调。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征途中的改革,是释放市场活力的关键之举。

    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行政审批为代表的政务服务改革,必然成为南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主战场。决策层为了强化这个定调,复用了20年前打造的品牌——高效南海,延续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擦亮‘高效南海’服务品牌。”破除坚冰,推陈出新,收紧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腿”。

    与20年前相比,“高效南海”的内涵有了新的时代标签——数字化、网络化。以人民为中心,如何用好用足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政务服务创新,破解痛点难点问题,让企业群众零距离、零障碍、零成本办事,成为南海政务服务改革的立足点。

    在行政审批领域,从事权下放到“三单管理”,从“跨城通办”到“湾区通办”,南海实践一直是全国县区级的标兵。但是,近年来,在审批改革“最后一百米”爬坡中,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最后一百米”,即全程网办——企业和群众只需动动指尖,就能轻松办事。

    全程网办的关键点在于数据共享,基于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等数字化手段,配以共享互认的业务逻辑,全程网办并不难实现。那么,当前南海真正做到全程网办的事项有多少呢?虽然尚未有官方数据,不过可以肯定比例不会很高,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交通审批等业务。

    按理说,作为曾经的全国信息化试点单位,以及拥有良好的数据统筹基础,南海的数据共享难度较其他地区要小。而出现上述困局,除一些部门主观担忧数据安全风险之外,也有上级平台系统主管部门不予授权共享数据的问题。

    不过,无论主观担忧还是客观因素,本质上都是各级各部门思想保守的问题。因此,才会有不少部门至今仍未开通电子签章,才会有不少部门仍偏好收取纸质材料……这样一来,企业群众还是靠腿来跑业务,而不是靠“跑数据”。

    在招标投标领域,尽管南海近年来大胆探索了评定分离、“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效,但有的部门以条条框框作为挡箭牌,否定改革的合法性,要求“回到解放前”,挫伤基层改革积极性,企业群众也直呼“看不懂”。

    如是等等,首当其冲的皆思想上出了问题,遇事先考虑如何规避责任,甚至无限地放大责任,“把蜘蛛网当高压线”,自然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越雷池一步。

    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思想上拥抱改革,而非背离改革,主动破除束缚在营商环境头上的紧箍咒,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才是方法论,服务企业群众“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如打通横向和纵向数据链路,实现数据共享互认;如规范部门行使否决权,建立否决事项提级管理机制

    ……

    只有这样,企业群众的需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城市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