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陈恩源:

打破课堂边界 学生学语文更有趣

来源:珠江时报2021年09月17日    

    ■陈恩源在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个人档案

    姓名:陈恩源

    学校:九江镇初级中学(现调入九江镇华光中学)

    从教感言:用赤诚,不厌不倦,倾力教书育人;凭执着,不离不弃,收获知足快乐。

    主要荣誉:曾获“南海区优秀教师”“南海区教学能手”“南海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篇(个)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获国家、省、市、区级奖励。

    “陈老师的课堂永远不会让人犯困。”这是学生对陈恩源的评价。从教25年,教初三毕业班21年,虽然上课内容差不多,但陈恩源追求教出“语文味”,在教学的“守界”与“破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自主快乐”学习,活跃与丰富学生思维与情感。

    “守界”又“破界”语文课堂更精彩

    经过多年思考与实践,陈恩源逐步形成了“教有边界,适度拓展”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他喜欢依据学情、教学目标和文本教学需要,融拓展于文本教学中。

    陈恩源认为,初三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节奏快,如果只是为了把课文讲完,那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收获有限。为了教出“语文味”,陈恩源会充分运用课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举一反三,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因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陈恩源说。

    例如,在教读余光中的《乡愁》时,陈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边界”,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诗歌的美,又进行适度拓展,要学生结合自己关于家乡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同时,结合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把这首诗的结构形式运用到平常的写作中。说到这点,陈恩源自豪地说:“我教的一个学生,参加2018年佛山市现场作文展示活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不拘泥于一时一隅,不拘囿于那方单薄的“自留地”,而是想方设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陈恩源独特的课堂教学常态,让学生在渗透中领悟,在延伸中开阔视野,在拓展中收获芬芳,走进无限的语文天地。

    久久为功课堂教学收获硕果

    “随着教龄的增长,老师们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所以,要永远保持上进心,与时俱进,乐于探索,勤于思考,潜心钻研,以达到教学相长。”陈恩源说。教学之余,他经常快乐地徜徉于广阔的书海和教学网络中,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向全国各地名师同行学习。在吸收、内化、运用、反思、感悟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陈恩源说,他保持着每年总结、撰写教学论文的习惯,这些年来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如《教有边界,适度拓展——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探析》《有效驱动,助推初中生课外阅读实效》《筑梦精彩语文课堂,编织文化自信摇篮》等,或荣获省、市、区奖励,或在期刊发表。

    这样长期的自我学习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陈恩源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以研促教,教学相长。比如,他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省级优课,教学设计《写作升格指导与训练: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湖心亭看雪》等分别获省、市一等奖。“做教研的过程很辛苦,但看到令人喜悦的结果,又会收获快乐。”陈恩源说。

    “‘南海区十佳教师’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陈恩源在初三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坚守了21年,新学期调入华光中学同样任教初三毕业班,同时分管学校的教研工作,他表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新的学校将一如既往,久久为功,教学相长,赓续建党初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展现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新时代教师风貌。

    文/珠江时报记者区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