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溪黄骨鱼 致富“敲门砖”“畅游”省内外
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耕作环境,西樵儒溪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故事

■村民将黄骨鱼从渔网上解下。


扫码一下 了解南海七镇街特色农产
“鱼大了,可以出货了,今年净利润应该有20万元。”在南海西樵镇儒溪村,千亩鱼塘浮光跃金。养殖户关锦荣慢慢收起渔网,出水的一刻,一条条金灿灿的黄骨鱼欢快地蹦跳,他捞起其中一条手掌般大的黄骨鱼,高兴地咧开了嘴,笑开了花。
儒溪村是养殖黄骨鱼品牌村。近年来,该村黄骨鱼平均每年产值超3亿元,为养殖户带来纯收入8000万元以上。
碧波荡漾的鱼塘,金灿灿的黄骨鱼,不仅让儒溪村村民走上致富路,更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一抹亮色。
找准致富“敲门砖”
时光倒流,在2001年以前,儒溪村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当时,儒溪村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家鱼不难养,可以糊口,但富不起来。”儒溪村新一社长梁荣溢说。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梁荣溢去了一趟广州市场,意外地发现了黄骨鱼。这种鱼产自湖南,是野生鱼。由于肉质鲜嫩,黄骨鱼很受市场欢迎,每斤可以卖到30多元。
“广东当时几乎无人养殖,我们可以饮头啖汤!”大胆的梁荣溢发现了机遇,他说干就干,立即和其他3个村民着手从湖南引进黄骨鱼养殖。
第一年,黄骨鱼出现了鱼病,梁荣溢栽了跟头,赔了差不多1万元。但他仍然坚持,“一次失败,怎么能轻言放弃?”
第二年,梁荣溢再次从湖南引进黄骨鱼。他起早贪黑,每天早上5时就去看塘,遇上下雨天,还得去塘头棚守着,寸步不移。“怕停电啊!增氧机一停,鱼就会死。”梁荣溢说。
那一年,梁荣溢养殖黄骨鱼成功,每亩鱼塘产量大概3000斤,卖出的塘头价是家鱼的5倍以上,他也赚了好几万元。
好事传千里。卖价高、利润高的黄骨鱼迅速成为“明星鱼”,村民纷纷养殖,从此打开致富路。
如今,儒溪村有5500亩鱼塘,其中超八成养殖黄骨鱼,养殖户约500多户,年产值超3亿元,为养殖户带来纯收入8000万元以上。
提升环境促养殖
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周边黄骨鱼养殖户也越来越多,但出自儒溪的黄骨鱼,不管是塘头价还是亩产量,都高于周边。
“水质好,鱼易养,肉鲜甜,价就高!”养殖户关锦荣一语道破原因。
儒溪村位于西樵山南麓,有着800多年历史。该村以农业为主,村里唯一的500亩工业园也远离耕作区。村里还有一条清溪,是官山水道的一部分,蜿蜒迤逦,流经全村,滋养着万亩桑基鱼塘。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河涌整治、河道绿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基耕路硬底化、田(塘)头棚改造提升等工作,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耕作环境,让村民受惠。此外,对进行清淤固基的鱼塘,政府还每亩补助500元。
“养殖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关锦荣说,要养出鲜美的黄骨鱼,水质很重要,这几年河涌整治成效显著,从河涌引入活水养鱼,不仅鱼成活率高,肉质更是鲜嫩清甜。
除了水质,基耕路的硬底化也让关锦荣受益不浅。“前几年是泥路,又窄又多坑,一到下雨天,裤脚全是泥,大货车进不来,出货非常不方便。如今基耕路硬底化了,40吨大货车可以长驱直入。”关锦荣说,每到旺季,一辆辆大货车满载着黄骨鱼开往广州、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再经由当地的批发市场卖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
文旅融合谋发展
山清水秀,鱼鲜味甜,质优价高,婉约的儒溪村,用最原生态的方式,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然而,故事演绎的方式不止一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儒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9年底,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示名单。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保护区包括西樵山西南侧的儒溪、七星、朝山、岭西村周边的基塘区域。这一片区和根植其上的基塘农业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和良性循环典范”。
借助这一重要的历史和自然遗迹,西樵正在加快推进广东佛山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按照规划,这里将形成一条双向约17公里长的水上观光线路。该线路将从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出发,途经七星、儒溪、岭西等村落,最后到达西樵山下听音湖片区。可以预见,这条景色宜人的水道,将会成为南海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
儒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旺弟表示,下阶段,儒溪村将重现儒村八景,着力打造“一坊、两街、三田、四园、五节点、六巷道”,助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儒溪黄骨鱼 致富“敲门砖”“畅游”省内外》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