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147米水泥跑道上 他为孩子们办了第一届校运会

南海外国语学校骨干教师朱喆赴凉山支教,把健体教育理念带到凉山

来源:珠江时报2020年07月30日    

■支教老师与校长合影,右一为朱喆。

今年7月11日,南海外国语学校骨干教师朱喆带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民族中学学生一封封饱含感激之情的手写信,回到了南海。

这所中学是一所公办民族中学。这里的孩子有着大山赋予的淳朴、善良,但因为办学条件限制及历史遗留原因,承载他们青春热血的,只有学校破旧的水泥跑道、力不从心的老教师。这里的孩子从未接触过课间操、校园足球,也从未上过一堂正式的体育课。

去年,一位90后体育支教老师的到来,让这所学校悄然起了变化。

2019年6月,教育部启动首批凉山教育帮扶行动。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第一期8位领航校长之一,南海外国语学校黄新古名校长工作室选派骨干教师朱喆赴凉山支教。支教期间,朱喆在会东县民族中学挂职担任副校长,承担学校体育教学兼德育工作。他把健体教育理念和佛山武术精神带到凉山,让大山里的孩子上了第一节专业体育课、拥有了“阳光大课间”、参加了第一届校运会。

现在,他还时常怀念起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时欣喜和快乐的神情,以及与当地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他在朋友圈写道:“我和会东结下了缘,这不会因为我的离开就结束。后会有期,战友们!”

体育老师平均年龄51岁体育课成“自由放风时间”

2019年9月3日,在经历过飞机、汽车的长途跋涉和颠簸后,朱喆跟随支教团抵达凉山州会东县,片刻不停,进入学校开展调研。当地教育局为支教老师们提供了青年人才公寓,设施一应俱全,伙食有补贴,每周召开的教研例会上,老师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大家一起协商解决。

组织给予了足够的关怀,生活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工作上的无力感却开始袭来。朱喆明白,学校感激和欢迎支教团到来,但对他的工作和将带来的改变却一无所知,并没有具体的期待。在这座学校里,所有跟“体育”两个字有关的元素,都是百废待兴。

首先是师资。学校体育科组仅有3个老师,“是从数学、化学、生物科组转来的,平均年龄51岁。”朱喆说,一周两节的体育课成了学生自由放风时间,回宿舍洗衣服、到操场打球是他们日常的“课程内容”。

其次是学校软硬件设施。学生的课余活动空间基本集中在一条147米的跑道上,如果要办校运会,有很多项目开展不了。体育器材室倒是应有尽有,除了篮球消耗比较大,其他器材几乎是全新的,没有得到合理运用。

作为一所民族中学,民族舞是学校的特色,但学校三个年级中只有初二的学生学过民族舞,大课间的民族舞展示情况“惨不忍睹”,学生在操场上集体“划水”就可以蒙混过关,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校服,既无法锻炼身体,也达不到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一周18节课“一肩挑”只为打造阳光大课间

面对如此困境,唯有主动出击。支教团临行前,南海外国语学校校长黄新古再三叮嘱:“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尽最大努力改变大凉山孩子的精神面貌。”

朱喆决定先从学校的大课间入手,把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上来。除了必备的民族舞,他还把自己在南海外国语学校践行的健体教育带到民族中学,教学生武术操,并增设了跑操环节,打造一个完整的“阳光大课间”。

民族中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16个班,共有930余人,一周18节的武术操教学,朱喆“一肩挑”,3位体育科组老师前期只负责在旁观摩。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朱喆基本上每节课都将两个班的110多名学生集中在一起授课,且三节连堂。

炎炎烈日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动作,朱喆都要一一纠正,跑操的时候,他抱着移动音响陪着学生一起跑。每晚回到公寓,用湿毛巾沾一沾手臂,灼痛感就传遍全身。

原本皮肤白皙的朱喆在这里晒成了黑小伙,但也收获了教学成果上的喜悦:到校一个多月后,民族中学的大课间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穿上了整洁的校服,动作整齐划一、口令洪亮清晰。

改变是明显的,但朱喆想得更长远。为了让“阳光大课间”延续下去,成为学校的传统,他将自己精心编排的12小节、96个动作组成的武术操传授给体育科组老师,在不间断的教学示范和课改研讨中,提升组内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生行为有了量化标准班级不再是一盘散沙

在朱喆的带领下,学生们体验到了体育活动的很多“第一次”。往日“吃灰”的体育器材有了用武之地:朱喆为从没接触过足球的学生们开设了校园足球课以及相关的漫画展、手抄报比赛,让校园活动尽可能地丰富起来。

去年12月,朱喆牵头举办了该校的第一届校运会,从制定比赛项目、制作报名表到制作旗杆、横幅,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这周累到四肢无力、喉咙沙哑。但是看到学生能在校运会里享受比赛,我又觉得这一切都值得,我还要鼓励学生把校运会为体育拼搏的劲儿用在学习上。”在2019年12月13日的工作汇报中,朱喆这样写道。

在民族中学支教期间,朱喆还兼管德育工作。针对民族中学的特殊情况,他对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中学生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进行量化打分,纳入到星级班评比中。这一套标准实行下来,校园里的打架斗殴事件大大减少,班级也因奖惩分明的规则而变得更像一个个集体。“学校的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在校期间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为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干净整洁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朱喆说。

一年的支教已经结束,带着全校师生的好评,朱喆不舍地离开了凉山,回归自己在南海的工作岗位。每天一千字以上的工作日记、每周工作汇报总结、所有项目的亲身实践,为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在教育这一被他视为“良心工程”的领域,他还将继续自己的征程。

文/珠江时报记者罗炽娴通讯员陈秀娟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