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康体)书法研讨会在丹灶康园举行
康有为书法如何传承?书法名家齐聚讨论

■一批书法学者获得丹灶镇汉字书法(康体)师资培训班结业证书。
近日,汉字书法(康体)书法研讨会在南海丹灶康园的南海会馆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康体书法的特色亮点,探讨汉字书法(康体)如何传承与发展。
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文钠、南海区文联副主席游远荣、丹灶镇党委副书记冼增强、丹灶镇副镇长刘小祺等参加活动。
书法艺术发展推向新高峰
“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南海丹灶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先生的故乡。康有为呼吁书法创新求“变”,提倡碑帖兼融,对书学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2022年3月,丹灶镇汉字书法(康体)成为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字书法(康体)的内涵和精髓是什么?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次研讨会上,书法专家、学者教授就此展开探讨。
谈及文化产物,要以时代背景为抓手,了解其发展的历程和精髓。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态,清代乾隆以前为“帖学期”,乾隆以后为“碑学期”。清代的书法,早期崇尚帖学,赵孟、董其昌书风大盛。时至晚清,文化出现剧变,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倡导下,形成了尊碑抑帖之势。
康有为对书法的贡献以“变”作为思想支撑,创作的《广艺舟双楫》是当时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书学著作,文中明确提出了“变”的思想,强调以“变”求得事物的进步,即将其变法的哲学思想赋予书法艺术中表达出来。
“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把碑学推向制高点,全国书法面貌翻开新篇章,一统天下的帖学迎来了‘碑帖兼融’的时代。”广州新华学院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靳继君介绍,康有为、梁启超、赵之谦将碑学推向新高峰,对近现代书坛关于碑法的认识、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康有为主张通过碑帖兼融向古的书学创作思想,推动当时的书学发展。广东省书协主席团成员、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佛山书协主席王志敏指出,碑帖的审美感受在于着笔,可见康有为书法篆隶笔意之风,与时代书法风格迥异,其书法在于求变求强。
传承康体打造文化IP
《广艺舟双揖》作为一部系统的书法理论,对中国书法碑学研究和推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大力提倡学北碑,他指出“书法之妙,全在运笔”,他善作擘窠大字,写出浑厚大气、风格独特的“康体”,将篆书、隶书融会贯通于楷书、行书之间。“康体”书法看似起笔浑圆,行笔重按,转折处皆圆转直下,长撇大捺,气势开展运笔时迅起急收,从中可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
其中,《石门铭》和《爨龙颜》中的书写手法以平长弧线为基调,圆转作为主要转折,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厚实的效果,在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梁启超、徐悲鸿、刘海粟、萧娴等人皆是康有为门生,追随先生从碑版中寻找到新的艺术源泉和养分,并通过各自的艺术修为和创造,在继承发展碑学和“康体”书法中各有所成。而李瑞清、曾熙、于右任等人在康有为碑学思想影响下,创造出超然脱俗的作品。
“康有为集思想、哲学于一生之所学呈现于书法,需要学其文化内涵、精髓进而传承。”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孝坤说,“康体”传承要与有为精神相互融合,从广度和深度挖掘其精髓,打造成地域IP体现其文化特色。
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遗专家关宏也持有相似观点。“‘康体’发展形成的独特风格的书法体系,也是历史的瑰宝和南海丹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表示,“康体”具有深厚的基础、明晰的传承脉络,需要挖掘其在本土的传承谱系,在创新和传承中提升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度,打造本土独特的文化亮点和特色。
南海康有为书学院院长郭亚明建议,丹灶可在康园举办康有为书法文化周,在康园筹建书法碑廊,宣传、推广“康体”,让学生从小学习“康体”书法,形成系统教学让“康体”得以传播发扬。
发扬特色文化助力文化振兴
作为康有为先生的故乡,丹灶群众书法活动蔚然成风,书法爱好者遍布。现场,与会代表为一批书法学者颁发丹灶镇汉字书法(康体)师资培训班结业证书。该培训也是丹灶在推广汉字书法(康体)的举措之
一。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和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为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弘扬康有为书学精神,2004年,丹灶创办南海康有为书学院,并先后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了“康有为杯”全国书法家作品评展暨“碑学与康有为书法学术研讨会”、全国“康有为奖”书法评展暨“中国书法岭南论坛”,在全国书法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书法活动成效显著,丹灶镇被评为广东省书法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和“广东省书法艺术之乡”。
此外,丹灶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康有为杯”千人少儿书画大赛,这项比赛已成为佛山的重要书法品牌活动,对促进未成年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丹灶镇副镇长刘小祺表示,康有为是南海丹灶乃至佛山本土最闪亮的文化IP,丹灶会继续深挖独特的人文资源,培育更多文产项目和文化英才,推动传统文化IP创造性转化,吸引更多新人才、新业态、新资本、新动力加入,打造一个与“经济丹灶”相匹配的“文化丹灶”。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吴玮琛通讯员劳翠妍
(《康有为书法如何传承?书法名家齐聚讨论》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