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脚板薯”
◎周亮红
入冬后不久,母亲托人捎来两个大大的“脚板薯”。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母亲的菜园,总是伴随季节的脚步,呈现不一样的精彩,满足我们对各种新鲜时令菜品的需求。
“脚板薯”,学名毛薯,又名大薯、山药、参薯、薯莨、佛手薯等。因其长相是不规则的扁块形,状似脚板,家乡人就形象地称之为“脚板薯”。“脚板薯”里面的薯肉有紫色和白色两种,成纤维状并略带黏黏的。母亲会做素炒薯片、酱汁薯片,入口清脆,仿佛还带着泥土的清新芬芳,更体会到岁月沉淀的美好。来客人了,母亲会做薯片瘦肉汤或薯块炖排骨,荤素搭配,色彩分明,味道鲜美。美其名曰招待客人,其实更是我们兄妹打牙祭的好机会。
“脚板薯”表皮黑黑的,长满根须,好似人的胡子。“脚板薯”长相虽不好看,但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皂苷及黏质多糖等有益健康的营养成分。
母亲在春末夏初就将种薯切成小块,伤口涂草木灰防腐,排在苗床上,覆盖草屑催芽,出芽后施足基肥,高畦移栽。不久后长出带倒箭形绿叶的藤蔓,夏秋高高的藤架郁郁葱葱,地底下薯块不断膨大,秋末冬初收获时一般都有几公斤重一个。
母亲常说,过去“脚板薯”不仅是冬季主菜,更是代替粮食充饥的主食,经常一个冬天顿顿都是水煮“脚板薯”。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种“脚板薯”的人少了,只有母亲年年种。
或许是物以稀为贵,或许是人们的怀旧情绪,母亲的“脚板薯”又成了“香饽饽”。母亲捎来“脚板薯”的同时打电话跟我说:“只给你捎了两个,村里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种了,我每家都送了一个,还有一些准备送到村上的敬老院去。”
犹记小时候,每当家里无论是“脚板薯”炖排骨还是清水煮“脚板薯”,母亲都要给隔壁的孤寡老人张奶奶送去一大碗。晚上邻居们来串门,大家就围在火塘边烤“脚板薯”分着吃,混合着浓浓香味的阵阵笑谈声充满小小村庄,抵挡着岁月中的饥寒困苦。
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约三四公斤的“脚板薯”洗干净切成四份,一份留给自己晚上吃,另外三份要儿子分别给同一楼层的三户邻居家送去。还有一个,明天带到单位去,让食堂师傅炖上一锅同事们一起分享。
母亲的“脚板薯”,不仅喂养我们长大,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母亲的“脚板薯”》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