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诗人﹄郭杰广: 以五金入诗写丹灶乡愁

■郭杰广(右)与著名诗人舒婷合照。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郭杰广发表作品的部分文学期刊。
在丹灶金沙上安社区,有这样一位“斜杠青年”,他有着“五金诗人”、“乡村诗人”、五金厂老板等多重身份。他无论身处车间、办公室或驾驶位,总能利用片刻时间,以最刚硬的五金融入最温软的诗歌创作;他也行走在乡村小道,关注本地历史,用柔软的笔触记录乡土人文,他就是丹灶金沙青年诗人郭杰广。
结缘轶事
充满甜味的初体验
初见郭杰广,他身材高大,眼神坚毅,浑身上下散发着文人的才气。在他看来,诗歌源于天地间,取材于自然,目光所及皆可入诗。
谈起与诗歌的结缘,郭杰广笑着将其间故事娓娓道来。读初中时,郭杰广同班有位女同学作文写得很好,时常被老师称赞,其作文偶尔还被当作范文当堂朗诵,供众学生赏析。郭杰广心生羡慕,同时也萌发提高写作能力证明自己的想法。适逢班主任要求写日记、周记,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作为“百厌星”的郭杰广却时常因贪玩无法完成。
“那时周末总要帮家里放牛,临近交功课,就在周记里胡乱写下几个简单的句子‘交差’,印象中第一篇是:今天我放牛/一边放假/一边放牧白云。”郭杰广说,当时自己尚不懂诗,只是用文字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
出乎意料的是,交上去的“作品”引得老师称奇,还鼓励其继续创作。“每每有诗句出炉,老师都会帮忙修改、点评,有时还会将其推荐给报社、诗刊。”郭杰广说,那时刊发一首诗能收获稿费,自己会用来买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现在想起,记忆中关于诗歌的初体验,大概都是糖果的味道。”
五金入诗
诗歌成为生活“良药”
上世纪90年代,中专毕业的郭杰广回到家乡,进入五金厂工作,开启汗流浃背的车间生活。“那时候上班很累,生活十分枯燥,只能利用午间、晚上的休息时间去看书,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郭杰广说,看书之余,自己开始重新写诗,让诗歌成为排解生活苦闷的一剂“良药”。
酒香不怕巷子深,诗美不怕村子偏。重新拾笔写诗,让郭杰广在当地开始有了一些名气。彼时正在汪国真、舒婷等大家“诗海”里畅游的他,慢慢融入丹灶、南海当地文艺圈,在与文友们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2007年,对郭杰广而言是个特别的年份。他所创作的诗歌《走进新村》,在“知荣辱树新风”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中,从8000多篇征稿中脱颖而出,喜获三等奖。“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能收获这样的肯定。”郭杰广回忆道,该诗通过描绘家乡新变化、新面貌,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后来郭杰广当起五金厂老板,经常跑订单、购置材料,忙得“脚不着地”。但一有时间,哪怕在驾驶位、在车间,灵感一发有好句子“上头”,他都会第一时间将其记下。通过后期整理、修改,他创作出一篇篇动人的诗歌。
“五金”和“诗人”,本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词,但在郭杰广身上,两者却发生碰撞,迸射出耀眼的光芒。郭杰广曾自己设计推出一款指甲钳,在外包装上印上自己创作的诗歌,买指甲钳附赠一首诗,大概就是这位“五金诗人”特有的浪漫情怀。
书写乡情
记录家乡一草一木
十年磨一剑,词语铸“合金”。去年,郭杰广的最新诗集《词语的合金》正式发布。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况作为郭杰广走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引路者,为该诗集作序,盛赞道:诗集代表着杰广认准自己“金属”特质的创作之路,以及从金属质的冷硬中发现温软的诗意,字词间有血有肉,是值得品读的一块“合金”。
发布完《词语的合金》后,郭杰广继续行走在丹灶的乡间小路,一边经营五金厂,一边写诗。他听着车间里的轰隆声,写关于五金的浪漫词语;他站在北江岸边,写一曲曲引人遐想的乡情;他游遍故乡大小祠堂、牌坊,记录身边的一草一木。
“时代变迁,故乡也在改变,许多人的记忆正逐渐被抹去。”郭杰广计划用两年时间创作《丹灶诗笔记》。通过翻查镇志等资料,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丹灶的乡土人文,目前已创作出《金沙岛简史》《金沙谣》《丹灶龙舟歌》等极具地域性的作品。
对于未来,这位“五金诗人”方向明确:继续开五金厂,继续写诗。关于诗歌,他认为诗歌就是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与脚下土地的一种连接方式。“最好的诗歌是能留住乡愁的诗歌。”郭杰广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吴泳通讯员徐佩兰
(《﹃五金诗人﹄郭杰广: 以五金入诗写丹灶乡愁》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