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以志愿服务撬动职教革新
培育全能志愿者 打造育人新范式

■学生志愿者正在学习专业急救知识。

3月是学雷锋月,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校园化作志愿服务的全景课堂:公共艺术系的志愿绘画摊位大排长龙,智能控制系“安全用电特攻队”在社区开展科普……这些场景正是学校“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生动注脚。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以志愿体系为支点,撬动职业教育育人模式革新,让技能服务与社会需求同频,让青春成长与城市发展共振。
生命教育新实践
急救培训打通校院协同育人路径
“手臂要垂直!”“注意按压深度!”3月4日,南海区人民医院与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组织急救培训,40余名学生志愿者在医护导师的指导下,在人体模型前双手交叠进行胸外按压练习。这场“微光筑梦应急救护志愿培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更标志着医校合作以“技能服务社会”的深层次实践。
2024年,佛山市教育局明确提出“推动急救知识进校园、进社区”。学校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将急救培训对象从教师扩展到学生,培育更加全能的社区型志愿者。通过“理论+实操+社会实践”三阶培养模式,学生志愿者不仅在校内承担应急救护职责,之后也会走进医院门诊、社区广场开展公益科普,实现“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角色升级。
十五年深耕
志愿服务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作为2017年首批“佛山市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单位”、2021年南海区唯一“广东省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校”,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志愿体系历经十五年发展,形成了“专业赋能+全域联动+文化浸润”的特色路径,构建起“党建引领、专业赋能、校地共建”的特色模式。
自2008年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来,学校构建起“党委统筹—团委主抓—专业部落实”的三级管理体系。这种系统性体现在“1+6+N”校园志愿服务体系——以学校团委为枢纽,6个专业部团总支为支点,N个班级团支部为触角,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目前校级志愿服务岗达16个,涵盖图书馆管理、心理辅导协助、家庭教育指导等日常服务;校外与西樵镇上金瓯社区、狮山红星社区、显岗社区等实践基地,开展多场志愿活动。
截至2024年底,学校“蓝心”志愿服务队实名注册志愿者6676人,累计服务时长98490.25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14.75小时。
学校将志愿服务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专业部+服务项目”的特色矩阵。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学校组织多个专业部进行摆摊服务:财经商贸系架起摄影棚,为师生免费拍摄证件照;机械制造系摆出工艺品爱心义卖摊位,所得善款将用于公益事业;信息技术系开设服务站为师生提供电脑维修服务……
校社协同
志愿服务的南海范式
在南海区“建设高质量志愿之城”的战略引领下,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深度融入区域发展:2024年学校深入社区服务,组织党员教师、学生志愿者赴狮山红星社区参加植树。通过“绿美南海齐行动”项目,学生不仅掌握了植树技能,更深刻理解了绿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2024年11月,学校与西樵上金瓯社区签约共建佛山市首个校社党建共同体,开启了“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的新模式。双方以松塘村为实践基地,开展文化传承、研学导赏、创新创业三大核心行动。其中,公共艺术系师生创作《翰林门》《烧番塔》等版画作品,将松塘八景转化为艺术IP;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累计为5000余人提供研学导赏服务,并拍摄38集导赏视频;师生协助松塘村开发“蟾宫折桂“桂香奶茶等文创产品,带动村民创业增收。
在医校合作方面,南海区人民医院与学校通过挂牌成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2023年,校团委与南医志愿V站联合运营“智慧候车小屋”,为就医群众提供公交信息查询、候车引导等服务,并开展多元志愿活动。“智慧候车小屋”整合5G网络、智能设备等资源,由南信学生参与日常运营,实现专业能力与便民服务的结合。此外,南信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桔子梦童园”活动,通过绘画、泥塑等艺术形式陪伴住院儿童,缓解患儿治疗压力。
德育新图景
从技能培养到生命成长
通过课程思政融合、劳动教育创新、榜样引领机制,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构建起“志愿服务+育人体系”。
学校将志愿活动纳入实践育人课程,精心设计体系化的课程内容,从志愿服务基础理论到
各类实操技能均涵盖其中,让学生能系统掌握志愿活动的要领。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融合。在2025年寒假“双报到”活动中,学校589名团员深入南海区人民医院、沥城公园V站等地,累计服务超3000小时。
学校建立“校园志愿先锋—优秀志愿者—杰出志愿者”进阶式评价体系,在校学生志愿时长超过300小时有3人,志愿100小时以上学生共73名。学校落实多维学生评价体系,对优秀志愿者及时进行表彰宣传。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婷通讯员师建军何仲亮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