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银河社区苏村举行传统民俗活动“苏村拜斗”
手持风车“拜斗” 祈求风调雨顺

■市民手持风车“拜斗”。
珠江时报讯记者江秀珍欧智坚陈业北通讯员谭绮君摄影报道2月26日,丹灶银河社区苏村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活动“苏村拜斗”,村民通过斋宴、“拜斗”、祈福等传统仪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苏村拜斗”起源于南宋时期,先人苏怀远为避天灾地劫,带着朝廷赏赐的“金斗”南迁至苏村开村立业。为纪念先祖恩德,村民们每年正月廿九都会举办拜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一传统非遗不仅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丹灶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当天12时许,村民们手持风车、生菜等,围绕象征先祖恩德的“金斗”祈福。风车转动,寓意时来运转;生菜翠绿,象征生生不息。“每年拜斗我都祈求家人平安、子孙成才。这几年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更有盼头了。”村民李姨说。
村民们还自发组织烹饪斋菜,邀请市民游客共同品尝。斋饭虽简单,却寓意深刻。村民张叔说:“吃斋是为了忆苦思甜,提醒我们不忘先祖南下开村的艰辛,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今年的“苏村拜斗”更以非遗为核心,巧妙融入了文化创意集市、乡村音乐大舞台等现代元素,积极创新传承模式、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拓展文旅消费场景,探索出一条非遗民俗保护与文旅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集市上,国潮文创、丹“造”好物琳琅满目,吸引众多年轻人驻足围观;音乐舞台上,本土歌手激情献唱,市民游客登台“踢馆”,现场热闹非凡。“以前参与拜斗的多数都是本地老村民,现在来拜斗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更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积极参与。”村民黄姨说。
在天后庙东面的小公园里,大家还纷纷写下心愿,祈求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几年丹灶乡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祈求今年儿子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市民陈女士感慨地说。
探索“民俗+文旅”模式
近年来,丹灶以“苏村拜斗”等非遗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民俗+文旅”发展新模式,通过实施“丹灶村节”焕新计划,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创新性打开方式。2024年,丹灶在全市率先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引入18名文产特派员和15个项目,成功举办“墟游记2024”,吸引超15万人次游客参与,实现旅游收入“双百增长”。葛仙诞、天后诞、烧番塔、上元灯会等民俗活动不断拥抱创新力量,持续迸发“村节焕新”的生机与活力,掀起一股文旅热潮,助力丹灶成为越来越多国际艺术家集聚的人文艺术体验地、人文经济实践地、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