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文化如何引领南海人文经济?
南海将加力提速推进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推动西樵山文化穿越时空,在新时代花繁果硕

■西樵山下桑基鱼塘。 ■市民登西樵山迎新年。 ■西樵山天湖公园的落羽杉。 ■在西樵山天湖公园,市民欣赏醒狮表演。

西樵山文化发掘整理、研究阐释和创新传播按下“加速键”。2月22日,在“天下之西樵”西樵山文化品牌发布会上,南海区发布了《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方案》。未来,南海将从深研究、同心金、博物群、新考古、广传播“五个一”维度,全面推进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这既是打响西樵山文化核心IP的有力行动,也是南海区落实市委“百千万工程”环两江先行区工作要求,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西樵山文化长河定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成为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全区上下将以此为契机,加力提速推进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推动西樵山文化穿越时空,在新时代花繁果硕。
从﹃地理标识﹄到﹃多维文化场域﹄
四万年前,西樵山的燧石敲击声叩开了珠江文明的曙光;四万年后,这片土地再次以文化创新的光芒照亮时代前路。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关键之年。南海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市委“百千万工程”环两江先行区工作要求,加快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1123”文化工程,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
为更好赓续“最岭南”的城市文脉,在去年的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南海明确提出推进“五个一”行动,集中力量打响西樵山文化核心IP。经过三个月的酝酿,《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发布。
“围绕‘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我们要塑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西樵山文化’IP。”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曾锐介绍,将通过提炼西樵山文化精髓、构建丰富IP内容库、创新传播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文化衍生品,让“西樵山文化”成为更加鲜明的城市标识。
根据《建设方案》,南海将构建“五个一”的西樵山文化品牌体系,即成立西樵山文化研究平台、成立文化发展基金、打造西樵山文化博物馆(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及搭建民间文化交流传播平台。
通过构建西樵山文化品牌体系,南海区正在创造性地解构与重组西樵山文化资源——
成立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利用优质学术资源,推动跨学科合作,为西樵山文化研究注入新活力;
延伸博物馆场景,采用“博物馆+景区”模式,整合西樵山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化旅游线路;
结合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址打造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引入低空经济、水经济等新业态……
这种立体化的开发模式,将使西樵山从地理标识蝶变为多维文化场域,为人文经济引领区注入强劲动能。
站在人文经济的发展风口,西樵山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是一场文旅融合范式的创新。
发布会现场,西樵镇党委副书记麦凌宇着重推介了一批西樵山文化品牌文旅项目,包括创建广东省考古遗址公园、桑园围水脉开发、西樵山八大古村活化项目等。这些文旅项目不是简单的业态相加,而是通过文化叙事重构消费体验,使历史印记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现代产品,让文化走进群众,得以繁荣发展。
当四万年的文明积淀与当代创新思维碰撞融合,西樵山这座古老火山正书写着人文经济学的鲜活样本。
按下创新传播转化的﹃加速键﹄
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集中承载着南海“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的深厚底蕴。
从远古的文明火种,到古代的墨香传承,再到近代的变革思潮,西樵山文化不仅书写了珠江文明的开篇之作,而且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具南海印记、南海特质的文化体系,滋养出南海的深厚底蕴,造就了千年古郡的人杰地灵。
为进一步开展西樵山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阐释及创新传播,打造西樵山文化品牌,擦亮南海城市标识,以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发布会现场,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揭牌成立。
根据现场发布的《西樵山文化战略传播计划》,未来,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将推动西樵山文化“研究+出版+传播+转化”一体化发展,包括策划西樵山文化讲坛、举办西樵山文创讲座、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西樵山文化战略传播项目等,助力西樵山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介绍,在西樵山文化阐释与文化线路开发方面,将开发“岭南少年使者”品牌研学体系之“西樵山少年”课程,启动“百万学子游南海×岭南少年使者”之西樵山研学之旅,策划“探南海,叹岭南”城市探访平台之西樵山文化线路,在全社会推进西樵山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2025“百万学子游南海”春游研学季也在同日启动。其中,南海融媒携手西樵山书院推出“百万学子游南海×岭南少年使者”联合品牌行动,将带领学子们走进岭南文化腹地,开启融合学术深度与西樵山在地文化的研学之旅。
南海融媒副总编辑刘海波表示,希望通过研学游活动,让广大南海学子亲身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自觉成为岭南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传承万年文化根基。
打造人文艺术与现代产业探访体验之城
西樵山这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标识,见证了不同时期文化的裂变、撞击与融合。如何让西樵山文化流出的活水滋养人文经济,为南海发展积聚更足的信心、定力和底气?
南海尤为主动向外借智、借才、借力。比如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的成立,把一批文化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引到南海,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三大顶尖学府也已与南海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从传播创新、产业赋能、历史溯源三大维度开展课题攻坚。
“南海把西樵山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将大大提升地方软实力,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受邀参会,作题为《西樵山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创生路径》的西樵山文化讲坛第二讲。
在向勇看来,人文经济本质上是通过“文化+”融合发展,把文化要素转化为产业动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西樵山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将其代表了中国积累几千年粗朴、匠艺、慢活的农耕文明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时尚、快速的工业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意融合,从而重塑一种“精细的质朴”“时尚的慢活”“手工的高雅”的新中式生活方式。
南海区慈善会同心文化发展基金的诞生,是南海善于借力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的又一佐证。基金会致力于西樵山文化品牌推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艺术创作支持、文化交流活动和定向捐赠项目等服务,有力汇聚各方力量推动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收到来自南海籍港澳社团、宗教场所和本地企业及个人捐款超6300万元。
“塑造西樵山文化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协同推进。”顾耀辉寄语全区上下同心协力,聚力培育“文化+科技”新动能,聚力激发“文化+旅游”新活力,聚力写好“文化+民生”大文章,提速推进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推动西樵山文化穿越时空,在新时代花繁果硕。
与此同时,顾耀辉希望各界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多提宝贵意见、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为南海立起西樵山文化旗帜送智慧、送资源、送成果;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精细策划、精心报道,更加生动、更大范围讲好西樵山文化故事,一起唱响“探南海、叹岭南”的城市主张,打造人文艺术与现代产业探访体验之城。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柯凌娜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汤晓冰 柯凌娜 黄梦灵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