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舞者+特殊群体 一场别样的“墟游记”
丹灶罗行艺术墟开展“爱的流动”主题墟日活动,以艺术为纽带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

■“爱与音乐同行 ”音乐会现场。

■“漾young ”慈善空间。
走进丹灶罗行艺术墟的一隅,正上演一场特别的共生舞会,以肢体语言打破隔阂,诠释生命的平等与艺术的治愈力。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有的是视障人士,有的是孤残儿童,有的是智力障碍患者,但心理上的乐观自信、强大勇敢,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
这是罗行艺术墟一场跨越身体与艺术界限的特别秀。2月14日至16日,艺术家首次与残障人士携手,以“爱的流动”为主题,一场特别的“墟游记”用艺术唤醒文化记忆,用创意连接社会需求,让公益不再是单向援助,而是成为全民参与、可持续的人文实践。
打破偏见和认知限制解锁多种爱的表达方式
与以往“墟日主题”不同,在罗行艺术墟,爱是流动的,每个人都能加入跳舞街派对、工作坊、文艺市集、舞蹈演出等文艺活动。
一连三天,艺术家与残障人士携手,打破偏见和认知限制,解锁多种爱的表达方式。
在“爱的滋味”烘焙坊里,25岁的小鱼稳稳握住裱花袋,在金黄甜甜圈表面勾勒出螺旋花纹。这位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姑娘三年前还被困在家里,如今已能精准调配蛋奶比例,并作为特聘导师指导前来“趁墟”的市民制作甜甜圈。
了解到残障烘焙师的人生故事后,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本次活动的市民刘女士不禁感慨:“他们不是需要怜悯的弱者,而是值得尊重的专业者。”
同样的爱,在罗行艺术墟上演的“爱与音乐同行”音乐会,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唱作人范祺和5名视障人士组成的声光旅行乐队等共同演绎。视障歌者在巷陌间流动吟唱,他们的指尖拨动琴弦,歌声漫过百年墟市。市民游客无论是行走在房前屋后,还是转角的巷道,都能遇见音乐与爱的流动。
深受感动的视障鼓手陈浩杰,几度眼眶湿润。他直言,音乐是很多残疾人都乐于表达的语言,也是促进视障人士社交的“牵手绳”,来罗行艺术墟演出,听到一次次掌声和鼓励,感觉更有信心和力量了。
夜幕降临,乱弹罗行剧场上,冰河极光音乐工作室叶晓玲老师和南海区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们心手相牵、共同吟唱《这条小鱼在乎》。“小鱼也有自己的海洋”,尽管生来不完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力、热爱和未来。
随着社会发展,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其独特人生剧本里的主角,残疾人朋友亦是如此。正如这次墟日主题“爱的流动”,让残障人士解锁爱的别样表达,融入社会每一个角落。
漾young慈善空间落户 服务南海特殊群体
虽然我们能看到“爱的流动”,让现场的残障人士闪着光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但是很多残障人士仍然困在寂静里、轮椅上,我们依然看不到他们。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障人士约8500万,占总人口的6%以上。南海区目前持证残疾人超2万人。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却常常被忽视、被边缘化,就业歧视、教育壁垒、无障碍设施缺失等问题,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将残障人士与社会主流生活隔离开来。
值得关注的是,由南海区民政局下属事业单位南海区救助站运营的“漾young”慈善空间正式落户罗行艺术墟,用以交流爱、分享爱、传递爱。
南海区民政局局长陈的表示,“漾”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打破壁垒的情感枢纽,作为功能多样的综合民政慈善空间,服务南海区孤残儿童、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集社会实践、就业培训、社会融合、慈善资源链接、政策普及等功能于一体,常年对外开放,定期与罗行艺术墟活动接轨。
政府搭台、艺术赋能,正推动残疾人社会融入从被动关怀向价值共创的深层次跨越。
在陈的看来,残障群体实现从“被关注”到“被认同”的社会认知转变,需要持续构建包容、多元、有爱的残健共融氛围。这场民政与罗行艺术墟跨界合作的“流动的爱”,通过音乐演出、舞蹈共创、艺术展等载体搭建社会参与平台,让残障人士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文化生产者,为城市文化注入独特的文明底色,推动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莫明秋